您在這裡

郊祀志第五

Jack 在 三, 01/01/2014 - 18:03 發表
版本狀態: 
內容未經校對

漢書卷二十五

郊祀志第五上

洪範八政,三曰祀。1 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獸,豺獺有祭。2 是以聖王為之典禮。民之精爽不貳,齊肅聰明者,神或降之,3 在男曰覡,在女曰巫,4 使制神之處位,為之牲器。使先聖之後,能知山川,敬於禮儀,明神之事者,以為祝;能知四時犧牲,壇場上下,氏姓所出者,以為宗。5 故有神民之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民神異業,敬而不黷,6 故神降之嘉生,7 民以物序,8 災禍不至,所求不匱。9

1  師古曰:「祀謂祭祀也。」

2  師古曰:「禮記月令:『季秋之月,豺祭獸。』『孟春之月,獺祭魚。』豺,摯搏之獸,形似狗。獺,水居而食魚。祭者,謂殺之而布列,以祭其先也。豺音仕皆反。獺音吐曷反。」

3  師古曰:「爽,明也。齊讀曰齋。齋肅,莊敬也。」

4  師古曰:「巫覡亦通稱耳。覡音下狄反。」

5  應劭曰:「上下,謂天地之屬神也。氏姓,王族之別也。宗,大宗也。」臣瓚曰:「宗,宗伯也。」師古曰:「二說皆非也。祝謂主祭之贊詞者。積土為壇,平地為場。氏姓,謂神本所出,及見所當為主者也。宗,宗人,主神之列位尊卑者也。春秋左氏傳曰『虢公使祝應宗區享神』也,又云『祝宗用馬于四墉』,並非宗伯及大宗也。」

6  師古曰:「黷,汙渫也。黷音讀。」

7  應劭曰:「嘉穀也。」師古曰:「嘉生,謂眾瑞。」

8  孟康曰:「各有分敘也。」

9  師古曰:「匱,乏也。」

 

及少昊之衰,九黎亂德,1 民神雜擾,不可放物。2 家為巫史,享祀無度,黷齊明而神弗蠲。3 嘉生不降,禍災荐臻,莫盡其氣。4 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5 使復舊常,亡相侵黷。

1  孟康曰:「少昊時諸侯作亂者也。」韋昭曰:「黎氏九人也。」

2  師古曰:「放,依也。物,事也。放音甫往反。」

3  師古曰:「齊讀曰齋。蠲,絜也。」

4  師古曰:「言不究其性命也。」

5  應劭曰:「黎,陰官也。火數二,二,地數也,故火正司地以屬萬民。」師古曰:「屬,委也,以其事委之也。屬音之欲反。」

 

自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龍,能平水土,死為社祠。1 有烈山氏王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穀,死為稷祠。2 故郊祀社稷,所從來尚矣。3

1  師古曰:「共工氏在太昊、炎帝之間。無祿而王,故謂之霸。句讀曰鉤。」

2  師古曰:「烈山氏,炎帝。」

3  師古曰:「尚,上也。謂起於上古。」

 

虞書曰,舜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1 遂類于上帝,禋于六宗,2 望秩于山川,遍于群神。3 揖五瑞,4 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5 歲二月,東巡狩,至于岱宗。6 岱宗,泰山也。柴,望秩于山川。7 遂見東后。東后者,諸侯也。8 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9 修五禮五樂,10 三帛二生一死為贄。11 五月,巡狩至南嶽。南嶽者,衡山也。八月,巡狩至西嶽。西嶽者,華山也。十一月,巡狩至北嶽。北嶽者,恆山也。皆如岱宗之禮。中嶽,嵩高也。五載一巡狩。12

1  師古曰:「虞書舜典也。在,察也。璿,美玉也。璣轉而衡平。以玉為璣衡,謂渾天儀也。七政,日、月、五星也。言舜觀察璣衡,以齊同日、月、五星之政,度合天意。」

2  孟康曰:「六宗,星、辰、風伯、雨師、司中、司命。一說云乾坤六子。又一說:天宗三,日、月、星辰;地宗三,泰山、河、海。或曰天地間游神也。」師古曰:「類,以類祭也。上帝,天也。絜精以祀謂之禋。六宗之義,說者多矣。乾坤六子,其最通乎。」

3  師古曰:「望,謂在遠者望而祭之。秩,次也。群神,丘陵墳衍之屬。」

4  師古曰:「揖與輯同。揖,合也。五瑞,公、侯、伯、子、男之瑞玉。」

5  師古曰:「四嶽諸牧,謂四方諸侯也。班,布也。」

6  師古曰:「狩,守也。諸侯為天子守土,故巡行。」

7  師古曰:「柴,積柴而燔。」

8  師古曰:「后,君也。東方諸侯,故謂之東后也。」

9  師古曰:「時,四時也。月,十二月也。日,三百六十日。律,六律也。度,尺丈也。量,斛斗也。衡,斤兩也。」

10 師古曰:「五禮,吉、凶、賓、軍、嘉也。五樂,謂春則琴瑟,夏則笙竽,季夏則鼓,秋則鐘,冬則磬也。五樂,尚書作五玉,今志亦有作五玉者。五玉即五瑞。」

11 師古曰:「三帛,玄、纁、黃也。二牲,羔、鴈也。一死,雉也。贄者,所執以為禮也。」

12 師古曰:「此以上皆舜典所載。」

 

禹遵之。後十三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黷,二龍去之1 。其後十三世,湯伐桀,欲夏社,不可,作夏社。2 乃烈山子柱,而以周棄代為稷祠。後八世,帝太戊有桑穀生於廷,一暮大拱,3 懼。伊陟曰:「祅不勝德。」4 太戊修德,桑穀死。伊陟贊巫咸。5 後十三世,帝武丁得傅說為相,6 殷復興焉,稱高宗。有雉登鼎耳而雊,7 武丁懼。祖己曰:「修德。」武丁從之,位以永寧。8 後五世,帝乙嫚神而震死。9 後三世,帝紂淫亂,武王伐之。由是觀之,始未嘗不肅祇,後稍怠嫚也。

1  應劭曰:「夏帝孔甲,天賜之乘龍,河漢各二,其後媟黷嫚神,故龍去之。」

2  應劭曰:「遭大旱七年,明德以薦,而旱不止,故遷社,以棄代為稷。欲遷句龍,德莫能繼,故作夏社,說不可遷之義也。」師古曰:「,古遷字。夏社,尚書篇名,今則序在而書亡逸。」

3  師古曰:「穀即今之楮樹也,其字從木。合兩手曰拱。」

4  師古曰:「伊陟,太戊臣,伊尹之子。」

5  孟康曰:「巫咸,殷賢臣。贊,說也,謂伊陟說其意也。」師古曰:「因此作咸乂四篇。事見商書序,其篇亦亡逸也。」

6  師古曰:「說讀曰悅。」

7  師古曰:「雊,雉鳴,音工豆反。」

8  師古曰:「事見商書說命及高宗肜日。祖己,殷之賢臣。」

9  師古曰:「帝乙,武乙也,為韋囊盛血,仰而射之,號曰射天,後遇雷震而死。」

 

周公相成王,王道大洽,制禮作樂,天子曰明堂辟雍,1 諸侯曰泮宮。2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3 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助祭。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懷柔百神,咸秩無文。4 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5 而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6 大夫祭門、戶、井、灶、中霤五祀。7 士庶人祖考而已。各有典禮,而淫祀有禁。

1  師古曰:「明堂辟雍,解在平紀。」

2  師古曰:「泮之言半也。制度半於天子之辟雍也。泮音普半反。」

3  師古曰:「郊祀,祀於郊也。后稷,周之始祖也。宗,尊也。文王,周始受命之王。上帝,太微五帝也。」

4  師古曰:「懷,來也。柔,安也。言招來百神而安處之也。稱百者,言其多也。秩,序也。舊無禮文者,皆以次序而祭之。」

5  師古曰:「江、河、淮、濟為四瀆。瀆者,發源而注海者也。視謂其禮物之數也。」

6  師古曰:「疆,境也。」

7  韋昭曰:「古者穴居,故名室中為中霤。」

 

後十三世,世益衰,禮樂廢。幽王無道,為犬戎所敗,平王東徙雒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列為諸侯,而居西,自以為主少昊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云。1

1  師古曰:「騮,赤馬黑尾也。羝,牡羊也。騮音留。羝音丁奚反。」

 

其後十四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1 卜居之而吉。文公(薨)〔夢〕黃蛇自天下屬地,2 其口止於鄜衍。3 文公問史敦,4 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1  師古曰:「汧渭,二水名。汧音牽。」。

2  師古曰:「屬,著也,音之欲反。」

3  李奇曰:「鄜音孚。三輔謂山阪間為衍。」晉灼曰:「左馮翊鄜縣之衍也。」師古曰:「今之鄜州蓋取名於此也。」

4  師古曰:「秦之太史也。敦其名也。」

 

自未作鄜畤,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1 雍東有好畤,皆廢無祀。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2 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云。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3 其語不經見,縉紳者弗道。4

1  李奇曰:「於旁有吳陽地也。」

2  師古曰:「土之可居者曰隩,音於六反。」

3  師古曰:「晚謂末時也。」

4  李奇曰:「縉,插也,插笏於紳。紳,大帶也。」臣瓚曰:「縉,赤白色也。紳,大帶也。左氏傳有縉雲氏。」師古曰:「李云縉插是也。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帶與革帶之間耳,非插於大帶也。或作薦紳者,亦謂薦笏於紳帶之間,其義同。」

 

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云,于陳倉北阪城祠之。1 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方來,集於祠城,若雄雉,其聲殷殷云,野雞夜鳴。2 以一牢祠之,名曰陳寶。3

1  蘇林曰:「質如石,似肝。」師古曰:「陳倉之北阪上城中也。云,語辭也。」

2  師古曰:「殷殷,聲也。云,傳聲之亂也。野雞,亦雉也,避呂后諱,故曰野雞。言陳寶若來而有聲,則野雞皆鳴以應之也。上言雄雉,下言野雞,史駮文也。殷音隱。」

3  臣瓚曰:「陳倉縣有寶夫人祠,或一歲二歲與葉君合。葉君神來時,天為之殷殷雷鳴,雉為之雊也。」

 

作陳寶祠後七十一年,秦德公立,卜居雍。1 子孫飲馬於河,遂都雍。雍之諸祠自此興。用三百牢於鄜畤。作伏祠。2 磔狗邑四門,以御蠱災。

1  師古曰:「即今之雍縣。」

2  孟康曰:「六月伏日也。周時無,至此乃有之。」師古曰:「伏者,謂陰氣將起,迫於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臧伏,因名伏日也。立秋之後,以金代火,金畏於火,故至庚日必伏。庚,金也。」

 

後四年,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後十三年,秦穆公立,病臥五日不寤;1 寤,乃言夢見上帝,2 上帝命穆公平晉亂。史書而藏之府。3 而後世皆曰上天。

1  師古曰:「寤,覺也。覺音公孝反。」

2  師古曰:「上帝謂天也。」

3  師古曰:「府,臧書之處。」

 

穆公立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1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2 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3 虙羲封泰山,禪云云;4 神農氏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5 黃帝封泰山,禪亭亭;6 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於社首:7 皆受命然後得封禪。」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8 西伐,束馬縣車,上卑耳之山;9 南伐至召陵,10 登熊耳山,以望江漢。11 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12 諸侯莫違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禪,鄗上黍,北里禾,所以為盛;13 江淮間一茅三脊,所以為藉也。14 東海致比目之魚,15 西海致比翼之鳥。16 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今鳳皇麒麟不至,嘉禾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群翔,17 而欲封禪,無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

1  師古曰:「葵丘會在僖九年。葵丘在陳留外黃縣東。封禪者,封土於山而禪祭於地也。禪音上戰反,解在武紀。」

2  師古曰:「父音甫。」

3  鄭氏曰:「無懷氏,古之王者,在伏羲前,見莊子。」服虔曰:「云云在梁父東,山名也。」晉灼曰:「云云山在蒙陰縣故城東北,下有云云亭。」

4  師古曰:「虙讀曰伏。」

5  李奇曰:「炎帝,神農後。」

6  服虔曰:「亭亭山在牟陰。」晉灼曰:「地理志鉅平有亭亭山。」師古曰:「晉說是也。」

7  應劭曰:「山名,在博縣。」晉灼曰:「在鉅平南十二里。」師古曰:「晉說是也。」

8  應劭曰:「伯夷國也,在遼西令支。」師古曰:「令音郎定反。支音神祇之祇。」

9  韋昭曰:「將上山,纏束其馬,縣鉤其車也。卑耳即齊語所謂辟耳。」

10 師古曰:「召陵,楚地也,在汝南。召讀曰劭。」

11 師古曰:「熊耳山在順陽北益陽縣東,非禹貢所云『導洛自熊耳』者也。其山兩峰,狀亦若熊耳,因以為名也。」

12 師古曰:「兵車之會三,謂莊十三年會於北杏以平宋亂,僖四年侵蔡,蔡潰,遂伐楚,次於陘,六年伐鄭圍新城也。乘車之會六,謂莊十四年會於鄄,十五年又會於鄄,十六年同盟於幽,僖五年會於首止,八年盟於洮,九年會於葵丘也。匡,正也。一匡天下,謂定襄王為天子之位也。一說謂陽穀之會令諸侯云『無障谷,無貯粟,無以妾為妻』,天下皆從,故云一匡者也。」

13 應劭曰:「鄗音臛。」蘇林曰:「鄗上、北里,皆地名也。」師古曰:「盛謂以實簠簋。」

14 服虔曰:「茅草有三脊也。」張晏曰:「謂靈茅也。」師古曰:「藉,以藉地也,音才夜反。」

15 師古曰:「爾雅云『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音土盍反。」

16 師古曰:「山海經云『崇吾之山有鳥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其名曰』。爾雅曰『南方有比翼鳥焉,不比飛,其名謂之鶼鶼』。而管仲乃云西海,其說異也。」

17 師古曰:「蓬蒿藜莠,皆穢惡之草。梟,不祥之鳥也。鴟,蓋今所謂角鴟也。梟,土梟也。」

 

是歲,秦穆公納晉君夷吾。其後三置晉國之君,平其亂。1 穆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1  師古曰:「三立其君,謂惠公、懷公、文公。」

 

後五十年,周靈王即位。時諸侯莫朝周,萇弘乃明鬼神事,1 設射不來。不來者,諸侯之不來朝者也。依物怪,欲以致諸侯。諸侯弗從,而周室愈微。後二世,至敬王時,晉人殺萇弘。2

1  師古曰:「萇弘,周大夫。」

2  李奇曰:「周為晉殺之也。」師古曰:「春秋左氏傳哀公三年傳稱『劉氏、范氏世為婚姻,萇弘事劉文公,故周與范氏趙鞅以為討,周人殺萇弘』也。」

 

是時,季氏專魯,旅於泰山,仲尼譏之。1

1  師古曰:「旅,陳也,陳禮物而祭之也。陪臣祭泰山,僭諸侯之禮。孔子非之曰:『嗚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事見論語。」

 

自秦宣公作密畤後二百五十年,而秦靈公於吳陽作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後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1 曰:「周始與秦國合而別,別五百載當復合,2 合七十年而伯王出焉。」3 儋見後七年,櫟陽雨金,獻公自以為得金瑞,故作畦畤櫟陽,而祀白帝。4

1  孟康曰:「太史儋謂老子也。」師古曰:「此亦周之太史名,非必老聃。老聃非秦獻公時。儋音丁甘反,又吐甘反。」

2  應劭曰:「秦,伯翳之後也。始周孝王封非子為附庸,邑諸秦。平王東遷洛邑,襄公以兵衛之,嘉其勳力,列為侯伯,與周別五百載矣。昭王時,西周君自歸受罪,盡獻其邑三十六城,此復合也。」孟康曰:「謂周封秦為別,秦并周為合。此襄王為霸,始皇為王也。」韋昭曰:「周封秦為始別,謂秦仲也。五百歲,謂從秦仲至孝公彊大,顯王致伯,與之親合也。」師古曰:「諸家之說皆非也。自非子至西周獻邑,凡六百五十三歲,自仲至顯王二十六年孝公稱伯,止有四百二十六歲,皆不合五百之數也。按史記秦本紀及年表,並云周平王封襄公,始列為諸侯,於是始與諸侯通。又周本紀及吳、齊、晉、楚諸系家皆言幽王為犬戎所殺,秦始列為諸侯,正與此志符會,是乃為別。至昭襄王五十二年,西周君自歸獻邑,凡五百一十六年,是為合也。言五百者,舉其成數也。」

3  韋昭曰:「武王、昭王皆伯,至始皇而王天下。」師古曰:「七十當為十七,今史記舊本皆作十七字。伯王者,指謂始皇。始皇初立,政在太后、嫪毐,未得稱伯。自昭王滅周後,至始皇九年誅嫪毐,止十七年。本紀年表其義顯,而韋氏乃合武王、昭王為數,失之遠矣。伯讀曰霸。」

4  師古曰:「畦畤者,如種韭畦之形,而畤於畦中各為一土封也。畦音下圭反。」

 

後百一十歲,周赧王卒,九鼎入於秦。或曰,周顯王之四十二年,宋大丘社亡,1 而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

1  師古曰:「爾雅云『左陵泰丘』,謂丘左有陵者其名泰丘也。郭璞云『宋有泰丘』,蓋以丘名此地也。」

 

自赧王卒後七年,秦莊襄王滅東周,周祀絕。後二十八年,秦并天下,稱皇帝。

秦始皇帝既即位,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1 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鬯茂。2 殷得金德,銀自山溢。3 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4 今秦變周,水德之時。昔文公出(臘)〔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於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為年首,色尚黑,度以六為名,5 音上大呂,6 事統上法。7

1  應劭曰:「螾,丘蚓也。黃帝土德,故地見其神,蚓大五六圍,長十餘丈。」如淳曰:「呂氏春秋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螻大螾,黃帝曰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師古曰:「螾音蚓。螻音樓,謂螻蛄也。」

2  師古曰:「鬯與暢同。」

3  蘇林曰:「流出也。」

4  師古曰:「謂武王伐紂師渡孟津之時也。尚書中候曰『有火自天止於王屋,流為赤烏,五至,以穀俱來』。」

5  張晏曰:「水北方黑,終數六,故以方六寸為符,六尺為步。」

6  師古曰:「大呂,陰律之始也。」

7  服虔曰:「政尚法令也。」臣瓚曰:「水陰,陰主刑殺,故上法。」

 

即帝位三年,東巡狩郡縣,祠騶嶧山,1 頌功業。2 於是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於泰山下。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3 掃地而祠,席用苴,4 言其易遵也。」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黜儒生。5 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顛,立石頌德,明其得封也。從陰道下,6 禪於梁父。其禮頗采泰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臧皆祕之,世不得而記也。

1  蘇林曰:「騶,魯縣也。」臣瓚曰:「嶧山在北。」師古曰:「嶧音亦。」

2  師古曰:「謂刻石自著功業。」

3  師古曰:「蒲車,以蒲裹輪。」

4  應劭曰:「,本也,去皮以為席。」如淳曰:「苴讀如租。讀如戛。」晉灼曰:「苴,藉也。」師古曰:「茅藉也。苴字本作葅,假借用。」

5  師古曰:「黜,退也。」

6  師古曰:「山南曰陽,山北曰陰。」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諸儒既黜,不得與封禪,1 聞始皇遇風雨,即譏之。

1  師古曰:「與讀曰豫也。」

 

於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川及八神,(來)〔求〕僊人羨門之屬。1 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齊所以為齊,以天齊也。2 其祀絕,莫知起時。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下者。3 二曰地主,祠泰山梁父。蓋天好陰,祠之必於高山之下畤,命曰「畤」;4 地貴陽,祭之必於澤中圜丘云。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竟也。5 四曰陰主,祠三山;6 五曰陽主,祠之罘山;7 六曰月主,祠(之)萊山:8 皆在齊北,並勃海。9 七曰日主,祠盛山。盛山斗入海,10 最居齊東北陽,以迎日出云。八曰四時主,祠琅邪。琅邪在齊東北,蓋歲之所始。11 皆各用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圭幣雜異焉。12

1  應劭曰:「羨門名子高,古仙人也。」師古曰:「古亦以僊為仙字。下皆類此。」

2  蘇林曰:「當天中央齊也。」師古曰:「謂其眾神異,如天之腹齊也。」

3  師古曰:「下下,謂最下者。臨菑城南有天齊水,五泉並出,蓋謂此也。」

4  師古曰:「名其祭處曰畤也。」

5  師古曰:「東平陸,縣名也。監,其縣之鄉名也。」

6  師古曰:「三山,即下所謂三神山。」

7  韋昭曰:「之罘山在東萊腄縣。」師古曰:「罘音浮。腄音直瑞反。」

8  韋昭曰:「在東萊長廣也。」

9  師古曰:「並音步浪反。」

10 韋昭曰:「盛山在東萊不夜縣,斗入海也。」師古曰:「斗,絕也。盛音成。」

11 師古曰:「山海經云琅邪臺在勃海間,謂臨海有山形如臺也。」

12 師古曰:「言八神牲牢皆同,而圭幣各異也。」

 

自齊威、宣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1 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僑、元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為方僊道,2 形解銷化,3 依於鬼神之事。騶衍以陰陽主運4 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5

1  如淳曰:「今其書有五德終始。五德各以所勝為行。秦謂周為火德,滅火者水,故自謂水德。」師古曰:「騶子即騶衍。」

2  韋昭曰:「皆慕古人之名,效為神仙者也。」師古曰:「自宋毋忌至最後,皆其人姓名也,凡五人。」

3  服虔曰:「尸解也。」張晏曰:「人老而解去,故骨如變化也。今山中有龍骨,世人謂之龍解骨化去。」應劭曰:「列仙傳曰崔文子學仙於王子喬,〔王子喬〕化為白蜺,文子驚,引戈擊之,俯而見之,王子喬之尸也,須臾則為大鳥飛而去。」師古曰:「服、張二說是也。」

4  晉灼曰:「燕昭王築宮師之,故作主運之篇也。」如淳曰:「今其書有(王)〔主〕運。五行相次轉用事,隨方(而)〔面〕為服也。」

5  師古曰:「迂謂回遠也,音于。」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1 去人不遠。蓋嘗有至者,諸僊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水臨之。患且至,則風輒引船而去,終莫能至云。世主莫不甘心焉。2

1  服虔曰:「其傳書云爾。」臣瓚曰:「世人相傳云爾。」師古曰:「瓚說是也。」

2  師古曰:「甘心,言貪嗜之心不能已也。」

 

及秦始皇至海上,則方士爭言之。始皇如恐弗及,使人齎童男女入海求之。船交海中,皆以風為解,1 曰未能至,望見之焉。其明年,始皇復游海上,至琅邪,過恆山,從上黨歸。後三年,游碣石,考入海方士,2 從上郡歸。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並海上,3 幾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4 不得,還到沙丘崩。5

1  師古曰:「自解說云為風不得至。」

2  師古曰:「考,校其虛實也。」

3  師古曰:「附海而上也。並音步浪反。上音時掌反。」

4  師古曰:「幾讀曰冀。」

5  臣瓚曰:「沙丘在鉅鹿縣東北也。」

 

二世元年,東巡碣石,並海,1 南歷泰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2 其秋,諸侯叛秦。三年而二世弒死。

1  師古曰:「並音步浪反。」

2  師古曰:「今此諸山皆有始皇所刻石及胡亥重刻,其文並具存焉。」

 

始皇封禪之後十二年而秦亡。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滅文學,百姓怨其法,天下叛之,皆說曰:「始皇上泰山,為風雨所擊,不得封禪云。」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其事者邪?

昔三代之居皆河洛之間,1 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咸在山東。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并在東方。自五帝以至秦,迭興迭衰,2 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3 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1  師古曰:「謂夏都安邑,殷都朝歌,周都洛陽。」

2  師古曰:「迭,互也,音大結反。」

3  師古曰:「代代殊異,故不可盡記。」

 

於是自崤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1 曰太室。太室,嵩高也。恆山,泰山,會稽,湘山。水曰泲,曰淮。2 春以脯酒為歲禱,因泮凍;3 秋涸凍;4 冬塞禱祠。5 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圭幣各異。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曰華山,薄山。薄山者,襄山也。6 岳山,岐山,吳山,鴻冢,瀆山。瀆山,蜀之岷山也。7 水曰河,祠臨晉;8 沔,祠漢中;9 湫淵,祠朝那;10 江水,祠蜀。亦春秋泮涸禱塞如東方山川;而牲亦牛犢牢具圭幣各異。而四大冢鴻、岐、吳、嶽,皆有嘗禾。11 陳寶節來祠,12 其河加有嘗醪。此皆雍州之域,近天子都,故加車一乘,騮駒四。霸、產、豐、澇、涇、渭、長水,皆不在大山川數,13 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14 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嶽婿山之屬,15 為小山川,亦皆禱塞泮涸祠,禮不必同。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逐之屬,百有餘廟。16 西亦有數十祠。於湖有周天子祠。於下邽有天神。豐、鎬有昭明、天子辟池。於杜、亳有五杜主之祠、壽星祠;17 而雍、菅廟祠亦有杜主。18 杜主,故周之右將軍,19 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也。20 各以歲時奉祠。

1  師古曰:「崤即今之陝州二崤也。」

2  師古曰:「泲音子禮反,此本濟水之字。」

3  服虔曰:「解凍也。」師古曰:「泮音普半反。」

4  師古曰:「涸讀與沍同。沍,凝也,音下故反。春則解之,秋則凝之。春秋左氏傳曰『固陰沍寒』。禮記月令曰『孟冬行春令則凍閉不密』。」

5  師古曰:「塞謂報其所祈也,音先代反。下並同也。」

6  師古曰:「說者云薄山在河東,一曰在潼關北十餘里,而此志云自華以西者,則今閺鄉之南山連延西出,並得華山之名。」

7  師古曰:「周禮職方氏:『雍州,其山曰岳。』爾雅亦云『

河西曰岳』。說者咸云岳即吳岳也。今志有岳,又有吳山,則吳岳非一山之名,但未詳岳之所在耳。徐廣云:『岳山在武功。』據地理志,武功但有垂山,無岳山也。岐山即在今之岐山縣,其山兩岐,俗呼為箭括嶺。吳山在今隴州吳山縣。鴻冢,釋在下。岷山在湔氐道。」

8  師古曰:「即今之同州朝邑縣界。」

9  師古曰:「沔,漢水之上名也。漢中,今梁州是也。沔音彌善反。」

10 蘇林曰:「湫淵在安定朝那縣,方四十里,停水不流,冬夏不增不減,不生草木。湫音將蓼反。」師古曰:「此水今在涇州界,清澈可愛,不容穢濁,或諠污,輒興雲雨。土俗亢旱,每於此求之,相傳云龍之所居也。而天下山川隈曲,亦往往有之。湫音子由反。」

11 孟康曰:「以新穀祭之。」

12 服虔曰:「陳寶神應節來也。」

13 師古曰:「霸、產出藍田。豐、澇出鄠。長水者,言其源流長也。澇音勞。」

14 師古曰:「加謂車及騮駒之屬。」

15 蘇林曰:「婿音胥。」韋昭曰:「音蘇計反。」師古曰:「

韋說是也。」

16 師古曰:「風伯,飛廉也。雨師,屏翳也,一曰屏號。而說者乃謂風伯箕星也,雨師畢星也。此志既言二十八宿,又有風伯、雨師,則知非箕、畢也。九臣、十四臣,不見名數所出。諸布、諸嚴、諸逐,未聞其義。逐字或作逑,音求。屏並音步丁反。」

17 韋昭曰:「亳音薄,湯所都也。」臣瓚曰:「濟陰薄縣是也。」師古曰:「杜即京兆杜縣也。此亳非湯都也,不在濟陰。徐廣云京兆杜縣有薄亭,斯近之矣。」

18 李奇曰:「菅,茅也。」師古曰:「菅音姦。」

19 師古曰:「墨子云周宣王殺杜伯不以罪,後宣王田於圃田,見杜伯執弓矢射,宣王伏弓衣而死,故周人尊其鬼而右之,蓋謂此也。」

20 師古曰:「其鬼雖小而有神靈也。」

 

唯雍四(時)〔畤〕上帝為尊,其光景動人民,唯陳寶。故雍四畤,春以為歲祠禱,因泮凍,秋涸凍,冬賽祠,五月嘗駒,及四中之月月祠,1 若陳寶節來一祠。春夏用騂,2 秋冬用騮。畤駒四匹,3 木寓龍一駟,4 木寓車馬一駟,各如其帝色。黃犢羔各四,圭幣各有數,皆生瘞埋,無俎豆之具。三年一郊。秦以十月為歲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見,5 通權火,6 拜於咸陽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經祠云。7 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親往。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歲時奉祠之。至如它名山川諸神及八神之屬,上過則祠,去則已。郡縣遠方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領於天子之祝官。祝官有祕祝,即有災祥,輒祝祠移過於下。

1  師古曰:「中讀曰仲。謂四時之仲月皆祠之。」

2  師古曰:「騂,純赤色也,音先營反。」

3  師古曰:「每畤用駒四匹,而春秋異色。」

4  李奇曰:「寓,寄也,寄生龍形於木也。」師古曰:「一駟亦四龍也。」

5  李奇曰:「上宿,上齋戒也。」

6  張晏曰:「權火,烽火也,狀若井挈皋矣。其法類稱,故謂之權火。欲令光明遠照,通於祀所也。漢祀五畤於雍,五十里一烽火。」如淳曰:「權,舉也。」師古曰:「凡祭祀通舉火者,或以天子不親至祠所而望拜,或以眾祠各處,欲其一時薦饗,宜知早晏,故以火為之節度也。它皆類此。」

7  服虔曰:「經,常也。」

 

漢興,高祖初起,殺大蛇,有物曰:「蛇,白帝子,而殺者赤帝子也。」1 及高祖禱豐枌榆社,2 侚沛,為沛公,則祀蚩尤,釁鼓旗。遂以十月至霸上,立為漢王。因以十月為年首,色上赤。

1  師古曰:「物謂鬼神也。」

2  鄭氏曰:「枌榆,鄉名也。社在枌榆。」晉灼曰:「枌,白榆也。社在豐東北十五里。」師古曰:「以此樹為社神,因立名也。枌音符云反。」

 

二年(冬),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名曰北畤。有司進祠,上不親往。悉召故秦祀官,復置太祝、太宰,如其故儀禮。因令縣為公社。1 下詔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

1  李奇曰:「猶官社。」

 

後四歲,天下已定,詔御史令豐治枌榆社,常以時,春以羊彘祠之。令祝立蚩尤之祠於長安。長安置祠祀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當)〔堂〕上之屬;晉巫祠五帝、東君、雲中君、巫社、巫祠、族人炊之屬;1 秦巫祠杜主、巫保、族纍之屬;2 荊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3 九天巫祠九天:4 皆以歲時祠宮中。其河巫祠河於臨晉,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秦中者,二世皇帝也。5 各有時日。

1  服虔曰:「東君以下皆神名也。」師古曰:「東君,日也。雲中君謂雲神也。巫社、巫祠,皆古巫之神也。族人炊,古主炊母之神也。炊謂饎爨也。」

2  師古曰:「杜主即上所云五杜主也。巫保、族纍,二神名。纍音力追反。」

3  師古曰:「堂下,在堂之下。巫先,巫之最先者也。司命,說者云文昌第四星也。施糜,其先常施設糜鬻者也。」

4  師古曰:「九天者,謂中央鈞天,東方蒼天,東北旻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浩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東南陽天也。其說見淮南子。一說云東方旻天,東南陽天,南方赤天,西南朱天,西方成天,西北幽天,北方玄天,東北變天,中央鈞天也。」

5  張晏曰:「以其彊死,魂魄為厲,故祠之。成帝時匡衡奏罷之。」

 

其後二歲,或言曰周興而邑立后稷之祠,1 至今血食天下。2 於是高祖制詔御史:「其令天下立靈星祠,3 常以歲時祠以牛。」

1  師古曰:「以其有播種之功,故令天下諸邑皆祠之。」

2  師古曰:「祭有牲牢,故言血食遍天下也。」

3  張晏曰:「龍星左角曰天田,則農祥也。(晨)〔辰〕見而祭之。」

 

高祖十年春,有司請令縣常以春二月及臘祠稷以羊彘,民里社各自裁以祠。1 制曰:「可。」

1  師古曰:「隨其祠具之豐儉也。」

 

文帝即位十三年,下詔曰:「祕祝之官移過於下,朕甚弗取,其除之。」

始名山大川在諸侯,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領。及齊、淮南國廢,令太祝盡以歲時致禮如故。

 

明年,以歲比登,1 詔有司增雍五畤路車各一乘,駕被具;2 西畤、畦畤寓車各一乘,寓馬四匹,駕被具;河、湫、漢水,玉加各二;及諸祀皆廣壇場,圭幣俎豆以差加之。

1  師古曰:「年穀頻孰也。」

2  師古曰:「駕車被馬之飾皆具也。被音皮義反。下亦同。」

 

魯人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及漢受之,推終始傳,1 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宜改正朔,服色上黃。」時丞相張蒼好律曆,以為漢乃水德之時,河決金隄,其符也。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內赤,2 與德相應。公孫臣言非是,罷之。明年,黃龍見成紀。3 文帝召公孫臣,拜為博士,與諸生申明土德,草改曆服色事。4 其夏,下詔曰:「有異物之神見於成紀,毋害於民,歲以有年。朕幾郊祀上帝諸神,5 禮官議,毋諱以朕勞。」6 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親郊祀上帝於郊,故曰郊。」7 於是夏四月,文帝始幸雍郊見五畤,祠衣皆上赤。

1  鄭氏曰:「音亭傳。」師古曰:「音張戀反。謂轉次之。」

2  服虔曰:「十月陰氣在外,〔故外〕黑;陽氣尚伏在地,故內赤也。或曰,十月百草外黑內赤也。」

3  師古曰:「天水之縣也。」

4  師古曰:「草謂創造之。後例皆同也。」

5  師古曰:「幾讀曰冀。」

6  師古曰:「無諱以朕為勞,自言不以為勞也。」晉灼曰:「

諱,忌難也。」

7  師古曰:「邑外謂之郊。」

 

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冕焉。或曰東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1 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應。」於是作渭陽五帝廟,同宇,2 帝一殿,面五門,各如其帝色。祠所用及儀亦如雍五畤。

1  張晏曰:「神明,日也。日出東北,舍謂陽谷。日沒於西,故曰墓。墓,濛谷也。」師古曰:「此說非也。蓋總言凡神明以東北為居,西方為冢墓之所,故立廟於渭陽者也。」

2  師古曰:「宇謂屋之覆也。言同一屋之下而別為五廟,各立門室也。廟記云五帝廟在長安東北也。」

 

明年夏四月,文帝親拜霸渭之會,1 以郊見渭陽五帝。五帝廟臨渭,其北穿蒲池溝水。2 權火舉而祠,若光煇然屬天焉3 。於是貴平至上大夫,賜累千金。而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4 謀議巡狩封禪事。

1  如淳曰:「二水之合也。」

2  師古曰:「蒲池,為池而種蒲。蒲字或作滿,言其水滿也。」

3  師古曰:「屬,聯也,音之欲反。」

4  師古曰:「刺,采取之也,音千賜反。」

 

文帝出長門,1 若見五人於道北,遂因其直立五帝壇,2 祠以五牢。

1  如淳曰:「亭名也。」

2  鄭氏曰:「因其所立處以立祠也。」師古曰:「直猶當也,當其處。」

 

其明年,平使人持玉杯,上書闕下獻之。平言上曰:「闕下有寶玉氣來者。」已視之,果有獻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壽」。平又言「臣候日再中」。居頃之,日卻復中。於是始更以十七年為元年,令天下大酺。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決通於泗,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1 意周鼎其出乎?兆見不迎則不至。」於是上使使治廟汾陰南,臨河,欲祠出周鼎。人有上書告平所言皆詐也。下吏治,誅夷平。2 是後,文帝怠於改正服鬼神之事,3 而渭陽、長門五帝使祠官領,以時致禮,不往焉。

1  師古曰:「汾陰直,謂正當汾陰也。」

2  師古曰:「夷者,平也,謂盡平除其家室宗族。」

3  師古曰:「正,正朔也。服,服色也。正音之成反。」

 

明年,匈奴數入邊,1 興兵守御。後歲少不登。數歲而孝景即位。十六年,祠官各以歲時祠如故,無有所興。

1  師古曰:「數音所角反。」

 

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艾安1 ,縉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2 而上鄉儒術,3 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為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草巡狩封禪改曆服色事未就。4 竇太后不好儒術,使人微伺趙綰等姦利事,按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為皆廢。六年,竇太后崩。其明年,徵文學之士。

1  師古曰:「艾讀曰乂。乂,治也。漢書皆以艾為乂,其義類此也。」

2  師古曰:「正亦正朔。度,度量也。服色度量,互言之耳。」

3  師古曰:「鄉讀曰嚮。」

4  師古曰:「就,成也。」

 

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畤。後常三歲一郊。是時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磃氏館。1 神君者,長陵女子,以乳死,見神於先後宛若。2 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平原君亦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3 及上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云。

1  如淳曰:「磃音蹄。」鄭氏曰:「音斯。」師古曰:「鄭音是也。其字從石從虒。」

2  孟康曰:「產乳而死也。兄弟妻相謂先後。宛若,字也。」師古曰:「先音蘇見反。後音胡搆反。古謂之娣姒,今關中俗呼為先後,吳楚俗呼之為妯娌,音軸里。」

3  應劭曰:「平原君,武帝外祖母也。」

 

是時,李少君亦以祠灶、穀道、卻老方見上,1 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澤侯人,主方。2 匿其年及所生長。3 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4 其游以方遍諸侯。無妻子。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餽遺之,5 常餘金錢衣食。人皆以為不治產業而饒給,6 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少君資好方,善為巧發奇中。7 常從武安侯宴,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游射處,老人為兒從其大父,識其處,8 一坐盡驚。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9 已而按其刻,果齊桓公器。10 一宮盡駭,以為少君神,數百歲人也。少君言上:「祠灶皆可致物,11 致物而丹沙可化為黃金,黃金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僊者乃可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12 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13 安期生僊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14 於是天子始親祠灶,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為黃金矣。15 久之,少君病死。天子以為化去不死也,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16 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17

1  如淳曰:「祠灶可以致福。」李奇曰:「穀道,辟穀不食之道也。」

2  如淳曰:「侯家人,主方藥也。」

3  師古曰:「生長,謂其郡縣所屬及居止處。」

4  如淳曰:「物謂鬼物也。」

5  師古曰:「更音工衡反。」

6  師古曰:「給,足也。」

7  如淳曰:「時時發言有所中。」師古曰:「中音竹仲反。」

8  師古曰:「識,記也,音式志反。」

9  臣瓚曰:「晏子書柏寢,臺名也。」師古曰:「以柏木為寢室於臺之上。」

10 師古曰:「刻謂器上所銘記。」

11 師古曰:「物亦謂鬼物。」

12 服虔曰:「古之真人也。」師古曰:「列仙傳云安期生琅邪人,賣藥東海邊,時人皆言千歲也。」

13 師古曰:「食讀曰。」

14 師古曰:「合謂道相合。」

15 師古曰:「齊,藥之分齊也,音才計反。」

16 孟康曰:「二人皆方士也。」師古曰:「錘音直垂反。」

17 師古曰:「更音工衡反。」

 

亳人謬忌奏祠泰一方,1 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2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日一太牢,七日,3 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城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後,人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祠三一:天一、地一、泰一。」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於忌泰一壇上,如其方。後人復有言「古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4 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泰一、皋山山君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5 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泰一於忌泰一壇旁。

1  如淳曰:「亳亦薄也,下所謂薄忌也。」晉灼曰:「濟陰薄縣人也。」

2  師古曰:「謂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黑帝協光紀,黃帝含樞紐也。一說蒼帝名靈府,赤帝名文祖,白帝名顯紀,黑帝名玄矩,黃帝名神斗。」

3  師古曰:「每日以一太牢,凡七日祭也。」

4  張晏曰:「黃帝,五帝之首也,歲之始也。梟,惡逆之鳥。方士虛誕,云以歲始祓除凶災,令神仙之帝食惡逆之物,使天下為逆者破滅訖竟,無有遺育也。」孟康曰:「梟,鳥名,食母。破鏡,獸名,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吏祠皆用之。破鏡如貙而虎眼。」如淳曰:「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作梟羹以賜百官。以其惡鳥,故食之也。」師古曰:「解祠者,謂祠祭以解罪求福。」

5  孟康曰:「陰陽之神也。」

 

後二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1 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云。」於是以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賜諸侯白金,以風符應合於天也。2 於是濟北王以為天子且封禪,上書獻泰山及其旁邑,天子以它縣償之。常山王有罪,3 ,天子封其弟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為郡。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郡。

1  師古曰:「麃,鹿屬也,形似獐,牛尾,一角,音蒲交反。」

2  晉灼曰:「符,瑞也。」臣瓚曰:「風示諸侯以此符瑞之應也。」

3  師古曰:「與遷同也。」

 

明年,齊人少翁以方見上。上有所幸李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蓋夜致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見焉。乃拜少翁為文成將軍,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文成言:「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1 駕車辟惡鬼。又作甘泉宮,中為臺室,畫天地泰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居歲餘,其方益衰,神不至。乃為帛書以飯牛,2 陽不知,言此牛腹中有奇(書)。殺視得書,書言甚怪。天子識其手,3 問之,果為書。於是誅文成將軍,隱之。

1  服虔曰:「甲乙五行相克之日。」如淳曰:「如火勝金,用丙丁日,不用庚辛也。」

2  師古曰:「謂雜草以飯牛也,音扶晚反。」

3  師古曰:「手謂所書手跡。」

 

其後又作柏梁、銅柱、承露僊人掌之屬矣。1

1  蘇林曰:「仙人以手掌擎盤承甘露。」師古曰:「三輔故事云建章宮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掌承露,和玉屑飲之。蓋張衡西京賦所云『立修莖之仙掌,承雲表之清露,屑瓊蕊以朝餐,必性命之可度』也。」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1 巫醫無所不致。游水發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下之。2 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問神君,神君言曰:「天子無憂病。病少瘉,強與我會甘泉。」於是上病瘉,遂起,幸甘泉,病良已。3 大赦,置壽宮神君。4 神君最貴者曰太一,其佐曰太禁、司命之屬,皆從之。非可得見,聞其言,言與人音等。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居室帷中,時晝言,然常以夜。天子祓,然後入。5 因巫為主人,關飲食,所欲言,行下6 。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共具,7 以禮神君。神君所言,上使受書,其名曰「畫法」。8 其所言,世俗之所知也,無絕殊者,而天子心獨。其事祕,世莫知也。9

1  晉灼曰:「黃圖宮名,在京兆。地理志,湖本在京兆,後分屬弘農也。」

2  服虔曰:「游水,縣名。發根,人姓名。」晉灼曰:「地理志游水,水名,在臨淮淮浦也。」師古曰:「二說皆非也。游水,姓也。發根,名也。蓋因水為姓也。本嘗遇病,而鬼下之,故為巫也。」

3  孟康曰:「良已,善已,謂瘉也。」

4  孟康曰:「更立此宮也。」臣瓚曰:「壽宮,奉神之宮也。楚辭曰『蹇將澹兮壽宮』也。」

5  孟康曰:「崇絜自除祓,然後入也。」師古曰:「祓音發勿反。」

6  李奇曰:「神所欲言,上輒為下之也。」晉灼曰:「神君所言行下於巫。」師古曰:「晉說是也。」

7  師古曰:「共讀曰供,音居用反。」

8  孟康曰:「策畫之法也。」

9  師古曰:「讀曰喜。喜,好也,音許吏反。」

 

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不宜以一二數。1 一元曰「建」,2 二元以長星曰「光」,3 今郊得一角獸曰「狩」云。4

1  蘇林曰:「得諸瑞以名年。」

2  蘇林曰:「建元元年是。」

3  蘇林曰:「以有長星之光,故曰元光元年。」

4  如淳曰:「改元狩元年。」

 

其明年,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祀,則禮不答也。」1 有司與太史令談、祠官寬舒議:2 「天地牲,角繭栗。3 今陛下親祠后土,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為五壇,壇一黃犢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4 於是天子東幸汾陰。汾陰男子公孫滂洋等見汾旁有光如絳,5 上遂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6 如寬舒等議。上親望拜,如上帝禮。禮畢,天子遂至滎陽。還過雒陽,下詔封周後,令奉其祀。語在武紀。上始巡幸郡縣,寖尋於泰山矣。7

1  師古曰:「答,對也。郊天而不祀地,失對偶之義。一曰,闕地祇之祀,故不為神所答應也。」

2  師古曰:「談即司馬談也。」

3  師古曰:「牛角之形或如繭,或如栗,言其小。」

4  師古曰:「侍祠之人皆著黃衣也。」

5  師古曰:「滂音普郎反。洋音羊也。」

6  師古曰:「脽音誰。解在武紀。」

7  鄭玄曰:「尋,用也。」晉灼曰:「尋,遂往之意也。」師古曰:「二說皆非也。寖,漸也。尋,就也。」

 

其春,樂成侯(登)上書言欒大。欒大,膠東宮人,1 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已而為膠東王尚方。2 而樂成侯姊為康王后,3 無子。王死,它姬子立為王,而康后有淫行,與王不相中,相危以法。4 康后聞文成死,而欲自媚於上,乃遣欒大入,因樂成侯求見言方。5 天子既誅文成,後悔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說。6 大為人長美,7 言多方略,而敢為大言,處之不疑。大言曰:「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顧以臣為賤,不信臣。8 又以為康王諸侯耳,不足與方。臣數以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僊人可致也。』然臣恐效文成,則方士皆掩口,惡敢言方哉!」9 上曰:「文成食馬肝死耳。子誠能修其方,我何愛乎!」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陛下必欲致之,則貴其使者,令為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於神人。神人尚肯邪不邪,尊其使然後可致也。」於是上使驗小方,鬥棋,棋自相觸擊。

1  服虔曰:「王家人。」

2  師古曰:「主方藥。」

3  孟康曰:「膠東王后也。」

4  師古曰:「不相可也。相危以法,謂以罪法相欲傾危也。中音竹仲反。」

5  師古曰:「言神仙之方。」

6  師古曰:「說讀曰悅。」

7  師古曰:「善為甘美之言也。」

8  師古曰:「顧,念也。」

9  師古曰:「惡音烏,謂於何也。」

 

是時,上方憂河決而黃金不就,1 乃拜大為五利將軍。居月餘,得四印;得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制詔御史:「昔禹疏九河,決四瀆。間者,河溢皋陸,隄繇不息。2 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乾稱『飛龍』,『鴻漸于般』3 ,朕意庶幾與焉。4 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為樂通侯。」賜列侯甲第,童千人。乘輿斥車馬帷帳器物以充其家。5 又以衛長公主妻之,6 齎金十萬斤,更名其邑曰當利公主。天子親如五利之弟,使者存問共給,相屬於道。7 自大主將相以下,皆置酒其家,8 獻遺之。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立白茅上受印,以視不臣也。9 而佩「天道」者,且為天子道天神也。10 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後裝治行,東入海求其師云。大見數月,佩六印,貴震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掔11 而自言有禁方能神僊矣。

1  師古曰:「鑄黃金不成。」

2  師古曰:「皋,水旁地。廣平曰陸。言水汎溢,自皋及陸,而築作隄防,徭役甚多,不暇休息。」

3  孟康曰:「般,水涯堆也。漸,進也。武帝云得欒大如鴻進於般,一舉千里。得道若飛龍在天。」師古曰:「飛龍在天,乾卦九五爻辭也。鴻漸于般,漸卦六二爻辭也。般,山石之安者。」

4  師古曰:「與讀曰豫。」

5  師古曰:「斥,不用者也。」

6  孟康曰:「衛太子妺。」如淳曰:「衛太子姊也。」師古曰:「外戚傳云子夫生三女,元朔三年生男據。是則太子之姊也。孟說非也。」

7  師古曰:「共讀曰供。屬,及也,音之欲反。」

8  韋昭曰:「大主,武帝姑,竇太后之女也。」

9  師古曰:「羽衣,以鳥羽為衣,取其神僊飛翔之意也。視讀曰示。」

10 師古曰:「為音于偽反。道天神,道讀曰導。」

11 師古曰:「搤,捉持也。掔,古手腕之字也。搤音厄。」

 

其夏六月,汾陰巫錦1 為民祠魏脽后土營旁,2 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3 鼎大異於眾鼎,文鏤無款識,4 怪之,言吏。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天子使驗問巫得鼎無姦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上行,薦之。5 至中山,晏溫,6 有黃雲焉。有鹿過,上自射之,因之以祭云。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尊寶鼎。天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故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育穀。今年豐楙未報,鼎曷為出哉?」7 有司皆言:「聞昔泰帝興神鼎一,8 一者一統,天地萬物所繫象也。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9 鑄九鼎,象九州。皆嘗鬺享上帝鬼神。10 其空足曰鬲,11 以象三德,12 饗承天祜。13 夏德衰,鼎遷於殷;殷德衰,鼎遷於周;周德衰,鼎遷於秦;秦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伏而不見。周頌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不敖,胡考之休。』14 今鼎至甘泉,以光潤龍變,承休無疆。合茲中山,有黃白雲降,15 蓋若獸為符,16 路弓乘矢,集獲壇下,17 報祠大亨。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18 鼎宜視宗禰(廣)〔廟〕,臧於帝庭,以合明應。」19 制曰:「可。」

1  應劭曰:「錦,巫名。」

2  應劭曰:「魏,故魏國也。」師古曰:「汾脽本魏地之境,故云魏脽也。營謂祠之兆域也。」

3  師古曰:「掊謂手杷土也,音蒲溝反。杷音蒲巴反,其字從木。」

4  韋昭曰:「款,刻也。」師古曰:「識,記也,音式志反。其下美陽鼎亦同也。」

5  如淳曰:「以鼎從行上甘泉,將薦之於天。」師古曰:「上音時掌反。」

6  如淳曰:「三輔謂日出清濟為晏。晏而溫,乃有黃雲,故為異也。」師古曰:「中讀曰仲。即今雲陽之中山也。下云『合茲中山』,亦同也。」

7  師古曰:「楙,美也,言稼穡美也。未報者,獲年豐而未報賽也。一曰,雖祈穀而未獲年豐之(穀)〔報〕也。其下張敞引此詔文云『穀嗛未報』,嗛者,少也。」

8  師古曰:「泰帝者,即泰昊伏羲氏也。」

9  師古曰:「九牧,九州之牧也。」

10 服虔曰:「以享祀上帝也。」師古曰:「鬺亨一也。鬺亨,煮而祀也。韓詩采蘋曰:『于以鬺之,唯錡及釜。』亨音普庚反。」

11 蘇林曰:「鬲音歷。足中空不實者,名曰鬲也。」

12 如淳曰:「鼎有三足故也。三德,三正之德。」師古曰:「

如說非也。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事見周書洪範。」

13 師古曰:「祜,福也,音怙。」

14 師古曰:「周頌絲衣之詩也。基,門塾之基也。鼎絕大者謂之鼐,圜弇上謂之鼒。,讙譁也。敖,慢也。考,壽也。休,美也。言執祭事者,或升堂室,或之門塾,視羊牛之牲,及舉大小之鼎,告其致絜,神降之福,故獲壽考之美,曰何壽之美!何壽之美者,歎之之言也。鼐音乃代反。鼒音茲。敖讀曰傲。」

15 師古曰:「言鼎至甘泉之後,光潤變見,若龍之神,能幽能明,能小能大,乘此休福,無窮竟也。有黃白雲降,與初至仲山黃雲之瑞相合也。」

16 服虔曰:「雲若獸在車蓋也。」晉灼曰:「蓋,辭也。符謂鹿也。」師古曰:「二說非也。蓋,發語辭也。言甘泉之雲又若獸形,以為符瑞也。」

17 李奇曰:「宜言盧弓。」韋昭曰:「路,大也。四矢曰乘。」師古曰:「韋說是也。又於壇下獲弓矢之應。」

18 服虔曰:「高祖受命知之,宜見鼎於其廟也。」師古曰:「

合德,謂與天合德。」

19 師古曰:「視讀曰示。宗謂先帝有德可尊者也。禰,父廟也。帝庭,甘泉天神之庭。」

 

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云。

其秋,上雍,且郊。1 或曰「五帝,泰一之佐也,宜立泰一而上親郊之」。上疑未定。

1  師古曰:「雍地形高,故云上也,音時掌反。」

 

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1 卿有札書2 曰:「黃帝得寶鼎冕候,問於鬼臾區3 ,鬼臾區對曰:『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於是黃帝迎日推策,4 後率二十歲復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僊登于天。」卿因所忠欲奏之。5 所忠視其書不經,6 疑其妄言,謝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為!」7 卿因嬖人奏之。上大說,8 乃召問卿。對曰:「受此書申公,申公已死。」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齊人,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曰『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申公曰:『漢帝亦當上封(禪),〔上〕封(禪)則能僊登天矣。黃帝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君七千。9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山、泰山、東萊山,此五山黃帝之所常游,與神會。黃帝且戰且學僊,患百姓非其道,乃斷斬非鬼神者。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10 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庭。明庭者,甘泉也。所謂寒門者,谷口也。11 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12 鼎既成,有龍垂胡敘下迎黃帝。13 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龍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敘,龍敘拔,墯,墯黃帝之弓。百姓卬望14 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龍敘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於是天子曰:「嗟乎!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屣耳。」15 拜卿為郎,使東候神於太室。

1  師古曰:「等,同也。」

2  師古曰:「札,木簡之薄小者也。」

3  師古曰:「鬼臾區,黃帝臣也。藝文志云鬼容區,而此志作臾區,臾、容聲相近,蓋一也。今流俗書本臾字作申,非也。」

4  晉灼曰:「迎,數之也。」臣瓚曰:「日月朔望未來而推之,故曰迎日。」

5  師古曰:「所忠,人姓名也。解在食貨志。」

6  師古曰:「不合經典也。」

7  師古曰:「謂不須更言之。」

8  師古曰:「說讀曰悅。」

9  應劭曰:「黃帝時,諸侯會封禪者七千人也。」李奇曰:「

說仙道得封者七千國也。」張晏曰:「神靈之封,謂山川之守也。」師古曰:「張說是也。山川之守謂尊山川之神令主祭祀也,即國語所云『汪芒氏之君守封嵎之山』也。」

10 蘇林曰:「今雍有鴻冢。」

11 服虔曰:「黃帝升仙之處也。」師古曰:「谷口,仲山之谷口也,漢時為縣,今呼之治谷是也。以仲山之北寒涼,故謂此谷為寒門也。」

12 晉灼曰:「地理志首山屬河東蒲阪,荊山在馮翊懷德縣也。」

13 師古曰:「胡謂頸下垂肉也。敘,其毛也,音人占反。」

14 師古曰:「卬讀曰仰。」

15 師古曰:「屣,小履。脫屣者,言其便易,無所顧也。屣音山爾反。」

 

上遂郊雍,至隴西,登空桐,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泰一祠壇,祠壇放亳忌泰一壇,三陔。1 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2 泰一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氂牛3 以為俎豆牢具。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4 其下四方地,為腏,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5 已祠,胙餘皆燎之。6 其牛色白,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鹿中水而酒之。7 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8 泰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1  師古曰:「陔,重也。三陔,三重壇也。音該。」

2  服虔曰:「坤位在未,黃帝從土位。」

3  李奇曰:「音貍。」師古曰:「西南夷長尾髦之牛也。一音茅。」

4  師古曰:「具俎豆酒醴而進之。一曰,進謂雜物之具,所以加禮也。」

5  師古曰:「腏字與餟同,謂聯續而祭也,音竹芮反。食讀曰。」

6  師古曰:「胙謂祭餘酒肉也。」

7  服虔曰:「水,玄酒;酒,真酒也。」晉灼曰:「此言合牲物而燎之也。」師古曰:「言以白鹿內牛中,以彘內鹿中,又以水及酒合內鹿中。」

8  師古曰:「若牛,若羊,若彘,止一牲也。」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昒爽,1 天子始郊拜泰一。朝朝日,夕夕月,2 則揖;而見泰一如雍郊禮。其贊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3 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壇旁亨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公卿言「皇帝始郊見泰一雲陽,有司奉瑄玉4 嘉牲薦饗,5 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6 太史令談、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泰畤壇以明應。7 令太祝領,秋及臘間祠。(二)3 歲天子壹郊見。」

1  師古曰:「昒爽,謂日尚冥,蓋未明之時也。昒音忽。」

2  師古曰:「以朝旦拜日為朝。下朝音丈昭反。」

3  師古曰:「贊饗謂祝辭。」

4  孟康曰:「璧大六寸謂之瑄。」

5  師古曰:「漢舊儀云祭天養牛五歲,至三千斤也。」

6  師古曰:「屬音之欲反。」

7  師古曰:「明著美光及黃氣之祥應。」

 

其秋,為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太一三星,為泰一(旗),1 命曰「靈旗」。為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上使人隨驗,實無所見。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2 上乃誅五利。

1  李奇曰:「牡荊作幡柄也。」如淳曰:「牡荊,荊之無子者,皆絜齋之道。」晉灼曰:「牡,節間不相當也,月暈刻之為券以畏病者。天文志:『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也;旁三星,三公也。』畫一星在後,三星在前,為泰一(旗)也。」師古曰:「李、晉二說是也。以牡荊為幡竿,而畫幡為日月龍及星。」

2  師古曰:「讎,應當也。不讎,無驗也。」

 

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言見僊人跡緱氏城上,有物如雉,往來城上。天子親幸緱氏視跡,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僊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其道非少寬暇,神不來。言神事,如迂誕,1 積以歲,乃可致。」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館名山神祠所,以望幸矣。

1  師古曰:「迂,回遠也。誕,大言也。」

 

其春,既滅南越,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或曰:「泰帝使素女鼓五十絃瑟,悲,帝禁不止,1 故破其瑟為二十五絃。」於是塞南越,禱祠泰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2 作二十五絃及空侯瑟自此起。3

1  師古曰:「泰帝亦謂泰昊也。不止,謂不能自止也。」

2  師古曰:「益,多也。」

3  蘇林曰:「作空侯與瑟。」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釋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騎,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敘如。1 上曰:「吾聞黃帝不死,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以僊上天,群臣葬其衣冠。」既至甘泉,為且用事泰山,先類祠泰一。2

1  李奇曰:「地名也。」

2  師古曰:「且,猶將也。類祠,謂以事類而祭也。」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儀體,而群儒采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1 齊人丁公年九十餘,曰:「封禪者,古不死之名也。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2 即無風雨,遂上封矣。」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數年,至且行。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3 以接神人蓬萊,高世比德於九皇4 ,而頗采儒術以文之。群儒既已不能辯明封禪事,又拘於詩書古文而不敢騁。上為封祠器視群儒,5 群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6 周霸屬圖封事,7 於是上黜偃、霸,而盡罷諸儒弗用。

1  師古曰:「天子有事宗廟,必自射牲,蓋示親殺也。事見國語也。」

2  師古曰:「稍,漸也。」

3  師古曰:「放,依也,音甫往反。」

4  張晏曰:「三皇之前有人皇,九首。」韋昭曰:「上古有人皇者九人。」師古曰:「韋說是也。」

5  師古曰:「視讀曰示。」

6  師古曰:「徐偃,博士姓名。」

7  服虔曰:「屬,會也,會諸儒圖封事也。」師古曰:「周霸,亦人姓名也。屬音之欲反。」

 

三月,乃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從官在山上聞若有言「萬歲」云。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乃令祠官加增太室祠,禁毋伐其山木,以山下戶凡三百封高,為之奉邑,1 獨給祠,復無有所與。2 上因東上泰山,3 泰山草木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顛。4

1  師古曰:「,古崇字耳。以崇奉嵩高之山,故謂之高奉邑。奉音扶用反。」

2  師古曰:「復音方目反。與讀曰預。」

3  如淳曰:「言易上也。泰山從南面直上,步道三十里,車道百里。」

4  師古曰:「從山下轉石而上。」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大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云。群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鉅公」,1 已忽不見。上既見大跡,未信,及群臣又言老父,則大以為僊人也。宿留海上,2 與方士傳車3 及間使求神僊人以千數。4

1  鄭氏曰:「天子也。」張晏曰:「天子為天下父,故曰鉅公也。」師古曰:「鉅,大也。」

2  師古曰:「宿留,謂有所須待也。宿音先欲反。留音力就反。它皆類此。」

3  師古曰:「傳音張戀反。」

4  師古曰:「間,微也,隨間隙而行也。」

 

四月,還至奉高。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殊,不經,難施行。1 天子至梁父,禮祠地主。至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縉紳,射牛行事。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泰一之禮。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2 亦有封。其事皆禁。明日,下陰道。丙辰,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3 ,如祭后土禮。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江淮間一茅三脊為神藉。五色土益雜封。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祠。兕牛象犀之屬不用。皆至泰山,然後去。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出封中。4

1  師古曰:「人人殊異,又不合經,故難以施行。」

2  服虔曰:「子侯,霍去病子也。」

3  師古曰:「阯者,山之基足,音止。」

4  師古曰:「白雲出於所封之中。」

 

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群臣更上壽。1 下詔改元為元封。語在武紀。又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1  師古曰:「更,互也,音工衡反。」

 

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1 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復東至海上望焉。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上乃遂去,並海上,2 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五月,乃至甘泉,周萬八千里云。

1  師古曰:「更音工衡反。」

2  師古曰:「並音步浪反。上音時掌反。」

 

其秋,有星孛於東井。後十餘日,有星孛於三能。1 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填星出如瓜,食頃,復入。」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云。」2

1  師古曰:「能讀曰台。」

2  師古曰:「德星,即填星也。言天以德星報於帝。」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還,拜祝祠泰一。1 贊饗曰:「德星昭衍,厥維休祥。2 壽星仍出,淵燿光明。信星昭見,皇帝敬拜泰祝之享。」

1  師古曰:「拜而祠之,加祝辭。」

2  師古曰:「昭,明;衍,大;休,美也。」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云「欲見天子」。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為中大夫。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毋所見,見大人跡云。復遣方士求神人采藥以千數。是歲旱。天子既出亡名,乃禱萬里沙,1 過祠泰山。2 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湛祠而去。3

1  應劭曰:「萬里沙,神祠也,在東萊曲城。」如淳曰:「故禱萬里沙以為名也。」

2  鄭氏曰:「泰山東自復有小泰山。」臣瓚曰:「即今之泰山也。」師古曰:「瓚說是也。」

3  師古曰:「湛讀曰沈,謂沈祭具於水中也。爾雅曰『祭川曰浮沈』。」

 

校勘記

一一九四頁一三行 文公(薨)〔夢〕黃蛇自天下屬地, 景祐、殿、局本都作「夢」。朱一新說作「夢」是,封禪書同。

一二00頁一五行 昔文公出(臘)〔獵〕, 景祐、殿、局本都作「獵」。王先謙說作「獵」是。

一二0二頁一0行 (來)〔求〕僊人羨門之屬。 景祐、殿本都作「求」。朱一新說作「求」是,封禪書同。

一二0二頁一五行 六曰月主,祠(之)萊山: 王先謙說「之」字不當有,緣上「之」字而衍。

一二0三頁一五行 羨門高最後,皆燕人, 王鳴盛說,案服虔、司馬貞說,最後者,自是謂其在騶子之後耳,非姓名。其實止四人。顏注謬。

一二0四頁 六行 〔王子喬〕化為白蜺, 「王子喬」三字據景祐、殿本補。

一二0四頁 八行 今其書有(王)〔主〕運。 五行相次轉用事,隨方(而)〔面〕為服也。景祐、殿本「王」都作「主」,「而」都作「面」,封禪書集解引同。

一二0九頁 二行 唯雍四(時)〔畤〕上帝為尊, 景祐、殿、局本都作「畤」。王先謙說作「畤」是。

一二一0頁 三行 (侚)〔〕沛,為沛公。 王先謙說殿本作「

」是。

一二一0頁 八行 二年(冬), 王念孫說景祐本無「冬」字是也。按封禪書亦無「冬」字。

一二一一頁 一行 (當)〔堂〕上之屬; 景祐、殿、局本都作「

堂」。

一二一二頁 一行 (晨)〔辰〕見而祭之。 王先謙說殿本「晨」作「辰」是。

一二一三頁 六行 〔故外〕黑; 「故外」二字據景祐、殿本補。

一二一九頁一六行 言此牛腹中有奇(書)。 景祐本無「書」字,封禪書亦無。王念孫說無「書」字是。

一二二二頁一二行 樂成侯(登)上書言欒大。 王先謙說「登」字蓋衍。

一二二二頁一五行 大為人長美,7 言多方略, 注7 原在「言」字下,明顏以「長美言」連讀。武億說「言」字當連下「多方略」為句。楊樹達說顏注非,武讀是。

一二二六頁 一行 鼎宜視宗禰(廣)〔廟〕, 景祐、殿、局本都作「廟」。

一二二六頁一0行 雖祈穀而未獲年豐之(穀)〔報〕也。 景祐、殿本都作「報」。朱一新說作「報」是。

一二二八頁 七行 漢帝亦當上封(禪),〔上〕封(禪)則能僊登天矣。 據景祐本改。王念孫說景祐本是。

一二二八頁一三行 龍乃〔上〕去。 景祐、殿本都有「上」字。朱一新說史記同,此脫。

一二三一頁 六行 (二)3 歲天子壹郊見。 景祐、殿本都作「三」。王先謙說封禪書、通鑑作「三」是,此誤。

一二三一頁一四行 為泰一(旗), 王念孫說「旗」之「旗」後人以意加之也。景祐本無「旗」字,注同。

 

 

漢書卷二十五下

 

郊祀志第五下

是時既滅兩粵,粵人勇之乃言「粵人俗鬼,1 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昔東甌王敬鬼,壽百六十歲。後世怠嫚,故衰耗。」2 乃命粵巫立粵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帝百鬼,3 而以雞卜。4 上信之,粵祠雞卜自此始用。5

1  師古曰:「勇之,越人名也。俗鬼,言其土俗尚鬼神之事。」

2  師古曰:「耗,減也,音火到反。」

3  師古曰:「天帝之神及百鬼。」

4  李奇曰:「持雞骨卜,如鼠卜。」

5  師古曰:「言國家始用。」

 

公孫卿曰:「僊人可見,上往常遽,以故不見。1 今陛下可為館如緱氏城,2 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且僊人好樓居。」於是上令長安則作飛廉、桂館,3 甘泉則作益壽、延壽館,4 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臺,5 置祠具其下,將招來神僊之屬。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夏,有芝生甘泉殿房內中。天子為塞河,興通天,若有光云,6 乃下詔赦天下。

1  師古曰:「遽,速也,音其庶反。」

2  師古曰:「依其制度也。」

3  師古曰:「飛廉館及桂館二名也。」

4  師古曰:「益壽、延壽,亦二館名。」

5  師古曰:「漢舊儀云臺高三十丈,望見長安城。」

6  師古曰:「為塞河及造通天臺而有神光之應,故赦天下也。」

 

其明年,伐朝鮮。夏,旱。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1 上乃下詔:「天旱,意乾封乎?2 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

1  師古曰:「三歲不雨,暴所封之土令乾也。」

2  鄭氏曰:「言適新封則致旱,天欲乾我所封乎?」

 

明年,上郊雍五畤,通回中道,遂北出蕭關,歷獨鹿、鳴澤1 ,自西河歸,幸河東祠后土。

1  師古曰:「解並在武紀。」

 

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嶽。1 浮江,自潯陽出樅陽,2 過彭蠡,禮其名山川。北至琅邪,並海上。3 四月,至奉高修封焉。

1  師古曰:「灊,廬江縣也,天柱山在焉。武帝以天柱山為南嶽。灊音潛。」

2  師古曰:「樅音千庸反。」

3  師古曰:「並音步浪反。上音時掌反。」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1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濟南人公玉帶上黃帝時明堂圖2 。明堂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水圜宮垣,3 為復道,上有樓,從西南入,4 名曰昆侖,天子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5 及是歲修封,則祠泰一、五帝於明堂上坐,6 合高皇帝祠坐對之。7 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天子從昆侖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畢,堂下。8 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顛。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并赤帝所,9 有司侍祠焉。山上舉火,下悉應之。還幸甘泉,郊泰畤。春幸汾陰,祠后土。

1  師古曰:「言其阻阨不顯敞。」

2  師古曰:「公玉,姓也。帶,名也。呂氏春秋齊有公玉丹,此蓋其舊族。而說者讀公玉為宿,非也。單姓玉者,後漢司徒玉況,自音宿耳。」

3  師古曰:「圜,繞也。」

4  師古曰:「復讀曰複也。」

5  師古曰:「汶,水名也,出琅邪朱虛。作明堂於汶水之上也。帶圖,公玉帶所上明堂圖。汶音問。」

6  師古曰:「坐音才臥反。」

7  服虔曰:「漢是時未以高祖配天,故言對。光武以來乃配之。」

8  師古曰:「,古燎字。」

9  師古曰:「與赤帝同處。」

 

明年,幸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於明堂,(後每)〔毋〕修封。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復始。皇帝敬拜泰一。」1 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幾遇之。2 乙酉,柏梁災。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里,3 祠后土。臨勃海,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幾至殊庭焉。4

1  師古曰:「自此以上,贊祝者辭。」

2  師古曰:「益,多也。幾讀曰冀。言更遣人求之,冀必遇也。」

3  師古曰:「高里,山名。解在武紀。」

4  師古曰:「殊庭,蓬萊中仙人庭也。幾讀曰冀。」

 

上還,以柏梁災故,受計甘泉。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1 黃帝乃治明庭。明庭,甘泉也。」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勇之乃曰:「粵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於是作建章宮,度為千門萬戶。前殿度高未央。2 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3 其西則商中,數十里虎圈。4 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餘丈,名曰泰液,5 池中有蓬萊、方丈、瀛州、壺梁,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6 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7 立神明臺、井幹樓,高五十丈,輦道相屬焉。8

1  師古曰:「就,成也,造臺適成,經十二日即遇火燒。」

2  師古曰:「度並音大各反。」

3  師古曰:「三輔故事云其闕圜上有銅鳳凰。」

4  如淳曰:「商中,商庭也。」師古曰:「商,金也。於序在秋,故謂西方之庭為商庭,言廣數十里。於菟亦西方之獸,故於此置其圈也。」

5  師古曰:「漸,浸也。臺在池中,為水所浸,故曰漸臺。一音子廉反。三輔黃圖或為瀸字,瀸亦浸耳。」

6  師古曰:「三輔故事云池北岸有石魚,長二丈,高五尺,西岸有石鱉三枚,長六尺。」

7  師古曰:「立大鳥象也。」

8  師古曰:「漢宮閣疏云神明臺高五十丈,上有九室,恆置九天道士百人。然則神明、井幹俱高五十丈也。井幹樓積木而高,為樓若井幹之形也。井幹者,井上木欄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張衡西京賦云『井幹疊而百層』,即謂此樓也。幹或作韓,其義並同。」

 

夏,漢改曆,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更印章以五字,1 因為太初元年。是歲,西伐大宛,蝗大起。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二〕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

1  師古曰:「解在武紀。」

2  應劭曰:「丁夫人,其先丁復,本越人,封陽都侯。夫人其後,以詛軍為功。」韋昭曰:「丁,姓;夫人,名也。」

 

明年,有司言雍五畤無牢孰具,芬芳不備。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1 而以木寓馬代駒云。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寓馬代。獨行過親祠,乃用駒,它禮如故。

1  孟康曰:「若火勝金,則祠赤帝以白牲也。」

 

明年,東巡海上,考神僊之屬,未有驗者。方士有言黃帝時為五城十二樓,1 以候神人於執期,2 名曰迎年。3 上許作之如方,名曰明年。4 上親禮祠,上犢黃焉。

1  應劭曰:「昆侖玄圃五城十二樓,仙人之所常居。」

2  鄭氏曰:「地名也。」

3  師古曰:「迎年,若云祈年。」

4  師古曰:「言明其得延年也。」

 

公玉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鉅、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1 禪凡山,2 合符,然後不死。」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焉。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復還泰山,修五年之禮如前,而加禪祠石閭。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3 方士言僊人閭也,故上親禪焉。

1  韋昭曰:「風后、封鉅、岐伯皆黃帝臣也。」臣瓚曰:「東泰山在琅邪朱虛界,中有小泰山是。」

2  師古曰:「凡山在朱虛縣,見地理志也。」

3  師古曰:「下基之南面。」

 

其後五年,復至泰山修封,還過祭恆山。

自封泰山後,十三歲而周遍於五嶽、四瀆矣。

 

後五年,復至泰山修封。東幸琅邪,禮日成山,登之罘,浮大海,用事八神延年。1 又祠神人於交門宮,若有鄉坐拜者云。2

1  師古曰:「解並在武紀。延年,即上所謂迎年者。」

2  師古曰:「如有神人景象嚮祠坐而拜也。事具在武紀。鄉讀與嚮同。」

 

後五年,上復修封於泰山。東游東萊,臨大海。是歲,雍縣無雲如者三,1 或如虹氣蒼黃,若飛鳥集棫陽宮南,2 聲聞四百里。隕石二,黑如黳,有司以為美祥,以薦宗廟。而方士之候神入海求蓬萊者終無驗,公孫卿猶以大人之跡為解。3 天子猶羈縻不絕,4 幾遇其真。5

1  師古曰:「,古雷字也。空有雷聲也。」

2  師古曰:「棫音域。」

3  師古曰:「言見大人之跡,以自解說也。」

4  師古曰:「羈縻,繫聯之意。馬絡頭曰羈也。牛靷曰縻。」

5  師古曰:「幾讀曰冀。」

 

諸所興,如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床)。寬舒之祠(宮)〔官〕1 以歲時致禮。凡六祠,皆大祝領之。至如八神,諸明年、凡山它名祠,行過則祠,去則已。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它祠皆如故。甘泉泰一、汾陰后土,三年親郊祠,而泰山五年一修封。武帝凡五修封。昭帝即位,富於春秋,未嘗親巡祭云。

1  李奇曰:「皆祠名。」

 

宣帝即位,由武帝正統興,故立三年,尊孝武廟為世宗,行所巡狩郡國皆立廟。告祠世宗廟日,有白鶴集後庭。以立世宗廟告祠孝昭寢,有鴈五色集殿前。西河築世宗廟,神光興於殿旁,有鳥如白鶴,前赤後青。神光又興於房中,如燭狀。廣川國世宗廟殿上有鍾音,門戶大開,夜有光,殿上盡明。上乃下詔赦天下。

時,大將軍霍光輔政,上共己正南面,1 非宗廟之祀不出。十二年,乃下詔曰:「蓋聞天子尊事天地,修祀山川,古今通禮也。間者,上帝之祠闕而不親十有餘年,朕甚懼焉。朕親飭躬齊戒,親奉祀,為百姓蒙嘉氣,獲豐年焉。」

1  師古曰:「共讀曰恭。」

 

明年正月,上始幸甘泉,郊見泰畤,數有美祥。修武帝故事,盛車服,敬齊祠之禮,頗作詩歌。

其三月,幸河東,祠后土,有神爵集,改元為神爵。制詔太常:「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也,今闕焉無祠。其令祠官以禮為歲事,1 以四時祠江海雒水,祈為天下豐年焉。」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東嶽泰山於博,中嶽泰室於嵩高,南嶽灊山於灊,2 西嶽華山於華陰,北嶽常山於上曲陽,3 河於臨晉,4 江於江都5 ,淮於平氏,6 濟於臨邑界中,7 皆使者持節侍祠。唯泰山與河歲五祠,江水四,餘皆一禱而三祠云。

1  師古曰:「言每歲常祠之。」

2  師古曰:「灊與潛同也。」

3  師古曰:「上曲陽,常山郡之縣也。」

4  師古曰:「馮翊之縣也,臨河西岸。」

5  師古曰:「廣陵之縣也。」

6  師古曰:「南陽之縣也。」

7  師古曰:「東郡之縣也。」

 

時,南郡獲白虎,獻其皮牙爪,上為立祠。又以方士言,為隨侯、劍寶、玉寶璧、周康寶鼎立四祠於未央宮中。又祠太室山於即墨,三戶山於下密,1 祠天封苑火井於鴻門。2 又立歲星、辰星、太白、熒惑、南斗祠於長安城旁。又祠參山八神於曲城,3 蓬山石社石鼓於臨朐,4 之罘山於腄,成山於不夜,萊山於黃5 。成山祠日,萊山祠月。又祠四時於琅邪,蚩尤於壽良。6 京師近縣鄠,則有勞谷、五床山、日月、五帝、僊人、玉女祠。雲陽有徑路神祠,祭休屠王也。7 又立五龍山僊人祠及黃帝、天神、帝原水,凡四祠於膚施。8

1  師古曰:「即墨、下密皆膠東之縣也。」

2  如淳曰:「地理志西河鴻門縣有天封苑火井祠,火從地中出。」

3  師古曰:「東萊之縣也。」

4  師古曰:「臨朐,齊郡縣也。朐音劬。地理志蓬山作達山也。」

5  應劭曰:「腄音甀。」晉灼曰:「腄、不夜、黃縣皆屬東萊。」師古曰:「腄音丈瑞反。」

6  師古曰:「東郡之縣也。」

7  師古曰:「休屠,匈奴王號也。徑路神,本匈奴之祠也。休音許虯反。屠音除。」

8  師古曰:「膚施,上郡之縣也。」

 

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1 可醮祭而致,於是遣諫大夫王褒使持節而求之。

1  如淳曰:「金形似馬,碧形似雞。」

 

大夫劉更生獻淮南枕中洪寶苑祕之方,1 令尚方鑄作。事不驗,更生坐論。京兆尹張敞上疏諫曰:「願明主時忘車馬之好,斥遠方士之虛語,2 游心帝王之術,太平庶幾可興也。」後尚方待詔皆罷。

1  師古曰:「洪,大也。苑祕者,言祕術之苑囿也。」

2  師古曰:「遠音於萬反。」

 

是時,美陽得鼎,獻之。1 下有司議,多以為宜薦見宗廟,如元鼎時故事。張敞好古文字,桉鼎銘勒而上議曰:「臣聞周祖始乎后稷,后稷封於斄,2 公劉發跡於豳,3 大王建國於廄梁,4 文武興於酆鎬。5 由此言之,則廄梁豐鎬之間周舊居也,固宜有宗廟壇場祭祀之臧。今鼎出於廄東,中有刻書曰:『王命尸臣:「官此栒邑,6 賜爾旂鸞黼黻琱戈。」7 尸臣拜手稽首曰:「敢對揚天子丕顯休命。」』8 臣愚不足以跡古文,9 竊以傳記言之,此鼎殆周之所以褒賜大臣,大臣子孫刻銘其先功,臧之於宮廟也。昔寶鼎之出於汾脽也,河東太守以聞,詔曰:『朕巡祭后土,祈為百姓蒙豐年,10 今穀嗛未報,11 鼎焉為出哉?』博問耆老,意舊臧與?12 誠欲考得事實也。有司驗脽上非舊臧處,鼎大八尺一寸,高三尺六寸,殊異於眾鼎。今此鼎細小,又有款識,13 不宜薦見於宗廟。」制曰:「京兆尹議是。」

1  師古曰:「美陽,扶風之縣也。」

2  師古曰:「斄讀與邰同,今武功故城是。」

3  師古曰:「今豳州是也。」

4  師古曰:「梁山在岐山之東,九嵕之西,非夏陽之梁山也。廄,古岐字。」

5  師古曰:「酆,今長安城西豐水上也。鎬在昆明池北。」

6  師古曰:「尸臣,主事之臣也。栒邑,即豳地是也。栒音荀。」

7  師古曰:「交龍為旂。鸞謂有鸞之車也。黼黻,冕服也。琱戈,刻鏤之戈也。琱與凋同。」

8  師古曰:「拜手,首至於手也。」

9  師古曰:「尋其文跡。」

10 師古曰:「為音於偽反。」

11 師古曰:「嗛,少意也。言穀稼尚少,未獲豐年也。嗛音苦簟反。」

12 服虔曰:「言鼎豈舊臧於此地。」師古曰:「與讀曰歟。」

13 師古曰:「款,刻也。識,記也,音式志反。」

 

上自幸河東之明年正月,鳳皇集祋祤,1 於所集處得玉寶,起步壽宮,乃下詔赦天下。後間歲,鳳皇神爵甘露降集京師,2 赦天下。其冬,鳳皇集上林,乃作鳳皇殿,以答嘉瑞。3 明年正月,復幸甘泉,郊泰畤,改元曰五鳳。明年,幸雍祠五畤。其明年春,幸河東,祠后土,赦天下。後間歲,改元為甘露。正月,上幸甘泉,郊泰畤。其夏,黃龍見新豐。建章、未央、長樂宮鍾虡銅人皆生毛,長一寸所,4 時以為美祥。後間歲正月,上郊泰畤,因朝單于於甘泉宮。後間歲,改元為黃龍。正月,復幸甘泉,郊泰畤,又朝單于於甘泉宮。至冬而崩。鳳皇下郡國凡五十餘所。

1  師古曰:「祋祤,馮翊之縣也。祋音丁活反,又丁外反。祤音況矩反。」

2  師古曰:「間歲,隔一歲也。」

3  師古曰:「答,應也。」

4  師古曰:「虡,神獸名也,縣鍾之木刻飾為之,因名曰虡也。」

 

元帝即位,遵舊儀,間歲正月,一幸甘泉郊泰畤,又東至河東祠后土,西至雍祠五畤。凡五奉泰畤、后土之祠。亦施恩澤,時所過毋出田租,賜百戶牛酒,1 或賜爵,赦罪人。

1  師古曰:「言有時如此,不常然也。」

 

元帝好儒,貢禹、韋玄成、匡衡等相繼為公卿。禹建言漢家宗廟祭祀多不應古禮,上是其言。後韋玄成為丞相,議罷郡國廟,自太上皇、孝惠帝諸園寢廟皆罷。後元帝寢疾,夢神靈譴罷諸廟祠,上遂復焉。後或罷或復,至哀、平不定。語在韋玄成傳。

成帝初即位,丞相衡、御史大夫譚1 奏言:「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於郊祀,故聖王盡心極慮以建其制。祭天於南郊,就陽之義也;瘞地於北郊,即陰之象也。2 天之於天子也,因其所都而各饗焉。往者,孝武皇帝居甘泉宮,即於雲陽立泰畤,祭於宮南。今行常幸長安,郊見皇天反北之泰陰,祠后土反東之少陽,事與古制殊。又至雲陽,行谿谷中,阨陝且百里,汾陰則渡大川,有風波舟楫之危,3 皆非聖主所宜數乘。郡縣治道共張,吏民困苦,4 百官煩費。勞所保之民,行危險之地,5 難以奉神靈而祈福祐,殆未合於承天子民之意。昔者周文武郊於豐鄗,成王郊於雒邑。由此觀之,天隨王者所居而饗之,可見也。甘泉泰畤、河東后土之祠宜可徙置長安,合於古帝王。願與群臣議定。」奏可。大司馬車騎將軍許嘉等八人以為所從來久遠,宜如故。右將軍王商、博士師丹、議郎翟方進等五十人以為禮記曰「燔柴於太壇,祭天也;瘞薶於大折,祭地也。」6 兆於南郊,所以定天位也。7 祭地於大折,在北郊,就陰位也。郊處各在聖王所都之南北。書曰「越三日丁巳,用牲於郊,牛二。」8 周公加牲,告徙新邑,定郊禮於雒。明王聖主,事天明,事地察。天地明察,神明章矣。天地以王者為主,故聖王制祭天地之禮必於國郊。長安,聖主之居,皇天所觀視也。甘泉、河東之祠非神靈所饗,宜徙就正陽大陰之處。違俗復古,循聖制,定天位,如禮便。於是衡、譚奏議曰:「陛下聖德,明上通,9 承天之大,典覽群下,使各悉心盡慮,議郊祀之處,天下幸甚。臣聞廣謀從眾,則合於天心,故洪範曰『三人占,則從二人言』,10 言少從多之義也。論當往古,宜於萬民,則依而從之11 ;違道寡與,則廢而不行。今議者五十八人,其五十人言當徙之義,皆著於經傳,同於上世,便於吏民;八人不案經藝,考古制,而以為不宜,無法之議,難以定吉凶。太誓曰:『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丕天之大律。』12 詩曰『毋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監在茲』,13 言天之日監王者之處也。又曰『乃眷西顧,此維予宅』,14 言天以文王之都為居也。宜於長安定南北郊,為萬世基。」天子從之。

1  師古曰:「衡,匡衡。譚,張譚。」

2  師古曰:「祭地曰瘞薶,故云瘞地也。即,就也。」

3  師古曰:「楫音集。其字從木。」

4  師古曰:「共讀曰供,音居用反。張音竹亮反。下皆類此。」

5  師古曰:「保,養也。」

6  韋昭曰:「大折,謂為壇於昭晰地也。」師古曰:「折,曲也。言方澤之形,四曲折也。」

7  鄧展曰:「除地為營埒,有形兆也。」

8  師古曰:「周書洛誥之辭。」

9  師古曰:「與聰同。」

10 師古曰:「洪範,周書也。」

11 師古曰:「論,議也,音來頓反。」

12 師古曰:「今文泰誓,周書也。稽,考也。永,長也。丕,奉也。律,法也。言正考古道而立事,則可長年享有天下,是則奉天之大法也。」

13 師古曰:「詩周頌敬之詩也。陟,升也。士,事也。言無謂天之高而又高,遠在上而不加敬,天乃上下升降,日日監觀於此,視人之所為者耳。」

14 師古曰:「大雅皇矣之詩也。宅,居也。言天眷然西顧,以周國為居也。商紂在東,故謂周為西也。」

 

既定,衡言:「甘泉泰畤紫壇,八觚宣通象八方。1 五帝壇周環其下,又有群神之壇。以尚書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之義,紫壇有文章采鏤黼黻之飾及玉、女樂,2 石壇、僊人祠,瘞鸞路、騂駒、寓龍馬,不能得其象於古。臣聞郊(紫壇)〔柴〕饗帝之義,埽地而祭,上質也。歌大呂舞雲門以俟天神,歌太蔟舞咸池以俟地祇,3 其牲用犢,其席槁,其器陶匏,4 皆因天地之性,貴誠上質,不敢修其文也。以為神祇功德至大,雖修精微而備庶物,猶不足以報功,唯至誠為可,(致)〔故〕上質不飾,以章天德。紫壇偽飾女樂、鸞路、騂駒、龍馬、石壇之屬,宜皆勿修。」

1  服虔曰:「八觚,如今社壇也。」師古曰:「觚,角也。」

2  師古曰:「漢舊儀云祭天用六綵綺席六重,用玉几玉飾器凡七十。女樂,即禮樂志所云『使童男童女俱歌』也。」

3  師古曰:「此周禮也。大呂合於黃鍾。黃鍾,陽聲之首也。雲門,黃帝樂也。太蔟,陽聲次二者也。咸池,堯樂也。」

4  師古曰:「陶,瓦器;匏,瓠也。音戛。」

 

衡又言:「王者各以其禮制事天地,非因異世所立而繼之。1 今雍鄜、密、上下畤,2 本秦侯各以其意所立,非禮之所載術也。漢興之初,儀制未及定,即且因秦故祠,復立北畤。今既稽古,建定天地之大禮,郊見上帝,青赤白黃黑五方之帝皆畢陳,各有位饌,祭祀備具。諸侯所妄造,王者不當長遵。及北畤,未定時所立3 ,不宜復修。」天子皆從焉。及陳寶祠,由是皆罷。

1  師古曰:「異世,謂前代。」

2  晉灼曰:「秦文公、宣公所立畤也。」

3  師古曰:「謂高祖之初,禮儀未定。」

 

明年,上始祀南郊,赦奉郊之縣及中都官耐罪囚徒。1 是歲衡、譚復條奏:「長安廚官縣官給祠郡國候神方士使者所祠,凡六百八十三所,其二百八所應禮,及疑無明文,可奉祠如故。其餘四百七十五所不應禮,或復重,2 請皆罷。」奏可。本雍舊祠二百三所,唯山川諸星十五所為應禮云。若諸布、諸嚴、諸逐,皆罷。杜主有五祠,置其一。又罷高祖所立梁、晉、秦、荊巫、九天、南山、萊中之屬,及孝文渭陽、孝武薄忌泰一、三一、黃帝、冥羊、馬行、泰一、皋山山君、武夷、夏后啟母石、萬里沙、八神、延年之屬,及孝宣參山、蓬山、之罘、成山、萊山、四時、蚩尤、勞谷、五床、僊人、玉女、徑路、黃帝、天神、原水之屬,皆罷。候神方士使者副佐、本草待詔七十餘人皆歸家。3

1  師古曰:「中都官,京師諸官府也。」

2  師古曰:「復音扶目反。重音丈庸反。」

3  師古曰:「本草待詔,謂以方藥本草而待詔者。」

 

明年,匡衡坐事免官爵。眾庶多言不當變動祭祀者。又初罷甘泉泰畤作南郊日,大風壞甘泉竹宮,折拔畤中樹大十圍以上百餘。天子異之,以問劉向。對曰:「家人尚不欲絕種祠,1 況於國之神寶舊畤!且甘泉、汾陰及雍五畤始立,皆有神祇感應,然後營之,非苟而已也。武、宣之世,奉此三神,禮敬敕備,2 神光尤著。祖宗所立神祇舊位,誠未易動。及陳寶祠,自秦文公至今七百餘歲矣,漢興世世常來,光色赤黃,長四五丈,直祠而息,音聲砰隱,野雞皆雊。3 每見雍太祝祠以太牢,遣候者乘一乘傳馳詣行在所,4 以為福祥。高祖時五來,文帝二十六來,武帝七十五來,宣帝二十五來,初元元年以來亦二十來,此陽氣舊祠也。及漢宗廟之禮,不得擅議,皆祖宗之君與賢臣所共定。古今異制,經無明文,至尊至重,難以疑說正也。前始納貢禹之議,後人相因,多所動搖。易大傳曰:『誣神者殃及三世。』恐其咎不獨止禹等。」上意恨之。5

1  師古曰:「家人,謂庶人之家也。種祠,繼嗣所傳祠也。」

2  師古曰:「敕,整也。」

3  師古曰:「直,當也。息,止也。當祠處而止也。砰音普萌反。」

4  師古曰:「報神之來也。傳音張戀反。」

5  師古曰:「恨,悔也。」

 

後上以無繼嗣故,今皇太后詔有司曰:「蓋聞王者承事天地,交接泰一,尊莫著於祭祀。孝武皇帝大聖通明,始建上下之祀,1 營泰畤於甘泉,定后土於汾陰,而神祇安之,饗國長久,子孫蕃滋,2 累世遵業,福流於今。今皇帝寬仁孝順,奉循聖緒,靡有大愆,而久無繼嗣。思其咎職,殆在徙南北郊,3 違先帝之制,改神祇舊位,失天地之心,以妨繼嗣之福。春秋六十,未見皇孫,4 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朕甚悼焉。春秋大復古,善順祀。5 其復甘泉泰畤,汾陰后土如故,及雍五畤、陳寶祠在陳倉者。」天子復親郊禮如前。又復長安、雍及郡國祠著明者且半。

1  師古曰:「上下,謂天地。」

2  師古曰:「蕃音扶元反。」

3  師古曰:「職,主也,咎過主於此也。」

4  師古曰:「皇太后自謂。」

5  師古曰:「以復古為大,以順祀為善也。」

 

成帝末年頗好鬼神,亦以無繼嗣故,多上書言祭祀方術者,皆得待詔,祠祭上林苑中長安城旁,費用甚多,然無大貴盛者,谷永說上曰:「臣聞明於天地之性,不可或以神怪;知萬物之情,不可罔以非類。1 諸背仁義之正道,不遵五經之法言,而盛稱奇怪鬼神,廣崇祭祀之方,求報無福之祠,及言世有僊人,服食不終之藥,興輕舉,2 登遐倒景,3 覽觀縣圃,浮游蓬萊,4 耕耘五德,朝種暮穫,5 與山石無極,6 黃冶變化,7 堅冰淖溺,8 化色五倉之術者,9 皆姦人惑眾,挾左道,懷詐偽,以欺罔世主。10 聽其言,洋洋滿耳,若將可遇;11 求之,盪盪如係風捕景,終不可得。12 是以明王距而不聽,聖人絕而不語。13 昔周史萇弘欲以鬼神之術輔尊靈王會朝諸侯,而周室愈微,諸侯愈叛。楚懷王隆祭祀,事鬼神,欲以獲福助,卻秦師14 ,而兵挫地削,身辱國危。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於神僊之道,遣徐福、韓終之屬多齎童男童女入海求神采藥,因逃不還,天下怨恨。漢興,新垣平、齊人少翁、公孫卿、欒大等,皆以僊人黃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藥貴幸,賞賜累千金。大尤尊盛,至妻公主,爵位重絫,震動海內。15 元鼎、元封之際,燕齊之間方士瞋目扼掔,言有神僊祭祀致福之術者以萬數。其後,平等皆以術窮詐得,誅夷伏辜。16 至初元中,有天淵玉女、鉅鹿神人、轑陽侯師張宗之姦,紛紛復起。17 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18 已嘗專意散財,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曠日經年,靡有毫氂之驗,足以揆今。經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19 論語說曰:『子不語怪神。』20 唯陛下距絕此類,毋令姦人有以窺朝者。」上善其言。

1  師古曰:「罔猶蔽。」

2  如淳曰:「,遠也。興,舉也。」師古曰:「,古遙字也。興,起也。謂起而遠去也。」

3  如淳曰:「在日月之上,反從下照,故其景倒。」師古曰:「遐亦遠也。」

4  李奇曰:「昆侖九成,上有縣圃,縣圃之上即閶闔天門。」

5  晉灼曰:「翼氏風角,五德東方甲,南方丙,西方庚,北方壬,中央戊。種五色禾於(北)〔此〕地而耕耘也。」

6  師古曰:「言獲長壽,比於山石無窮也。」

7  晉灼曰:「黃者,鑄黃金也。道家言冶丹沙令變化,可鑄作黃金也。」

8  晉灼曰:「方士詐以藥石若陷冰丸投之冰上,冰即消液,因假為神仙道使然也。或曰,謂冶金令可餌也。」師古曰:「或說非也。淖,濡甚也,音女教反。」

9  李奇曰:「思身中有五色,腹中有五倉神;五色存則不死,五倉存則不飢。」

10 師古曰:「左道,邪僻之道,非正義也。」

11 師古曰:「洋洋,美盛之貌也。洋音羊,又音祥。」

12 師古曰:「盪盪,空曠之貌也。盪音蕩。」

13 師古曰:「謂孔子不語怪神。」

14 師古曰:「卻,退。音丘略反。」

15 師古曰:「絫,古累字。」

16 師古曰:「詐得,謂主上得其詐偽之情。」

17 師古曰:「轑陽侯,江仁也,元帝時坐使家丞上印綬隨宗學仙免官。轑音遼。」

18 師古曰:「三謂三皇,五謂五帝也。」

19 師古曰:「周書洛誥之辭也。言祭享之道,唯以絜誠,若多其容儀,而不及禮物,則不為神所享也。」

20 師古曰:「說謂論語之說也。」

 

後成都侯王商為大司馬衛將軍輔政,杜鄴說商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瀹祭』,1 言奉天之道,貴以誠質大得民心也。行穢祀豐,猶不蒙祐;德修薦薄,吉必大來。古者壇場有常處,禋有常用,2 贊見有常禮;犧牲玉帛雖備而財不匱,車輿臣役雖動而用不勞。是故每(奉)〔舉〕其禮,助者歡說,3 大路所歷,黎元不知。4 今甘泉、河東天地郊祀,咸失方位,違陰陽之宜。及雍五畤皆曠遠,奉尊之役休而復起,繕治共張無解已時,皇天著象殆可略知。前上甘泉,先敺失道;5 禮月之夕,奉引復迷。6 祠后土還,臨河當渡,疾風起波,船不可御。又雍大雨,壞平陽宮垣。乃三月甲子,震電災林光宮門。7 祥瑞未著,咎徵仍臻。跡三郡所奏,皆有變故。8 不答不饗,何以甚此!9 詩曰『率由舊章』。10 舊章,先王法度,文王以之,交神于祀,子孫千億。宜如異時公卿之議,復還長安南北郊。」

1  師古曰:「此易既濟九五爻辭也。東鄰,謂商紂也。西鄰,周文王也。瀹祭,謂瀹煮新菜以祭。言祭祀之道莫盛修德,故紂之牛牲,不如文王之蘋藻也。瀹音籥。」

2  師古曰:「,古燎字。」

3  師古曰:「助謂助祭也。說讀曰悅。」

4  師古曰:「大路,天子祭天所乘之車也。黎元不知,言無(

偽)〔徭〕費,不勞於下也。」

5  師古曰:「敺與驅字同。」

6  韋昭曰:「奉引,前導引車。」

7  孟康曰:「甘泉一名林光。」師古曰:「林光,秦離宮名也。漢又於其旁起甘泉宮,非一名也。」

8  師古曰:「跡謂觀其事跡也。」

9  師古曰:「不答,不當天意。不饗,不為天所饗也。」

10 師古曰:「大雅假樂之詩也。率,循也。由,用也。循用舊典之文章也。」

 

後數年,成帝崩,皇太后詔有司曰:「皇帝即位,思順天心,遵經義,定郊禮,天下說。1 懼未有皇孫,故復甘泉泰畤、汾陰后土,庶幾獲福。皇帝恨難之,卒未得其祐。其復南北郊長安如故,以順皇帝之意也。」

1  師古曰:「說讀曰悅。」

 

哀帝即位,寢疾,博徵方術士,京師諸縣皆有侍祠使者,盡復前世所常興諸神祠官,凡七百餘所,一歲三萬七千祠云。

明年,復令太皇太后詔有司曰:「皇帝孝順,奉承聖業,靡有解怠,1 而久疾未瘳。夙夜唯思,殆繼體之君不宜改作。其復甘泉泰畤、汾陰后土祠如故。」上亦不能親至,遣有司行事而禮祠焉。後三年,哀帝崩。

1  師古曰:「解讀曰懈。」

 

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馬王莽奏言:「王者父事天,故爵稱天子。孔子曰:『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1 』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緣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是以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禮記天子祭天地及山川,歲遍。春秋穀梁傳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郊2 。高皇帝受命,因雍四畤起北畤,而備五帝,未共王地之祀。3 孝文十六年用新垣平,初起渭陽五帝廟,祭泰一、地祇,以太祖高皇帝配。日冬至祠泰一,夏至祠地祇,皆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親郊拜。後平伏誅,乃不復自親,而使有司行事。孝武皇帝祠雍,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后土無祠,則禮不答也。』於是元鼎四年十一月甲子始立后土祠於汾陰。或曰,五帝,泰一之佐,宜立泰一。五年十一月癸未始立泰一祠於甘泉,二歲一郊,與雍更祠,4 亦以高祖配,不歲事天,皆未應古制。建始元年,徙甘泉泰畤、河東后土於長安南北郊。永始元年三月,以未有皇孫,復甘泉、河東祠。綏和二年,以卒不獲祐,復長安南北郊。建平三年,懼孝哀皇帝之疾未瘳,復甘泉、汾陰祠,竟復無福。臣謹與太師孔光、長樂少府平晏、大司農左咸、中壘校尉劉歆、太中大夫朱陽、博士薛順、議郎國由等六十七人議,皆曰宜如建始時丞相衡等議,復長安南北郊如故。」

1  師古曰:「孝經載孔子之言。」

2  師古曰:「豫卜郊之日。」

3  師古曰:「共讀曰恭。」

4  師古曰:「更音工衡反。」

 

莽又頗改其祭禮,曰:「周官天墬之祀,1 樂有別有合。其合樂曰『以六律、六鐘、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祀天神,祭墬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2 凡六樂,奏六歌,而天墬神祇之物皆至。3 四望,蓋謂日月星海也。三光高而不可得親,海廣大無限界,故其樂同。祀天則天文從。祭墬則墬理從。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墬,其誼一也。天墬合精,夫婦判合。祭天南郊,則以墬配,一體之誼也。天墬位皆南鄉,同席,4 墬在東,共牢而食。高帝、高后配於壇上,西鄉,后在北,亦同席共牢。牲用繭栗,5 玄酒陶匏。禮記曰天子籍田千以事天墬,6 繇是言之,宜有黍稷。7 天地用牲一,燔瘞薶用牲一,高帝、高后用牲一。天用牲左,及黍稷燔南郊;墬用牲右,及黍稷瘞於北郊。其旦,東鄉再拜朝日;其夕,西鄉再拜夕月。然後孝弟之道備,而神衹嘉享,萬福降輯。8 此天墬合祀,以祖妣配者也。其別樂曰『冬日至,於墬上之圜丘奏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夏日至,於澤中之方丘奏樂八變,則墬衹皆出。』9 天墬有常位,不得常合,此其各特祀者也。陰陽之別於日冬夏至,其會也以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親合祀天墬於南郊,以高帝、高后配。陰陽有離合,易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10 以日冬至使有司奉祠南郊,高帝配而望群陽,日夏至使有司奉祭北郊,高后配而望群陰,皆以助致微氣,通道幽弱。11 當此之時,后不省方12 ,故天子不親而遣有司,所以正承天順地,復聖王之制,顯太祖之功也。渭陽祠勿復修。群望未定悉定,定復奏。」奏可。三十餘年間,天地之祠五徙焉。

1  師古曰:「墬,古地字也。下皆類此。」

2  師古曰:「此周禮春官大司樂之職也。六律,合陽聲者。六鐘,以六律六鐘之均也。五聲,宮、商、角、徵、羽。八音,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六舞,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護、大武也。大合樂者,遍作之也。先妣,姜嫄也。先祖,先王先公也。」

3  師古曰:「謂一變而致羽物及川澤之祇,再變而致(嬴)〔

臝〕物及山林之祇,三變而致鱗物及丘陵之祇,四變而致毛物及墳衍之祇,五變而致介物及地祇,六變而致象物及天神。」

4  師古曰:「鄉讀曰嚮。其下並同。」

5  師古曰:「謂牛角如繭及栗者,牛之小也。」

6  師古曰:「,古畝字。」

7  師古曰:「繇讀與由同。」

8  師古曰:「輯與集同。」

9  師古曰:「此亦春官大司樂之職也。天神之樂:圜鍾為宮,黃鍾為角,太蔟為徵,姑洗為羽,雷鼓雷«,孤竹之管,雲和之琴瑟,雲門之舞。地祇之樂,函鍾為宮,太蔟為角,姑洗為徵,南呂為羽,靈鼓靈«,孫竹之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先奏是樂,以致其神,禮之以玉,然後合樂而祭。」

10 師古曰:「易說卦之辭也。陽為剛,陰為柔,陰陽既分,則剛柔迭用也。迭,互也,音大結反。」

11 師古曰:「道讀曰導。」

12 師古曰:「謂冬夏日至之時。后,君也。方,常也。不視常務。」

 

後莽又奏言:「書曰『類於上帝,禋于六宗』。1 歐陽、大小夏侯三家說六宗,皆曰上不及天,下不及墬,旁不及四方,在六者之間,助陰陽變化,實一而名六,名實不相應。禮記祀典,功施於民則祀之。天文日月星辰,所昭仰也;地理山川海澤,所生殖也。易有八卦,乾坤六子,水火不相逮,雷風不相誖,山澤通氣,然後能變化,既成萬物也。2 臣前奏徙甘泉泰畤、汾陰后土皆復於南北郊。謹案周官『兆五帝於四郊』,山川各因其方,3 今五帝兆居在雍五畤,不合於古。又日月雷風山澤,易卦六子之尊氣,所謂六宗也。星辰水火溝瀆,皆六宗之屬也。今或未特祀,或無兆居。謹與太師光、大司徒宮、羲和歆等八十九人議,皆曰天子父事天,母事墬,今稱天神曰皇天上帝,泰一兆曰泰畤,而稱地祇曰后土,與中央黃靈同,又兆北郊未有尊稱。宜令地祇稱皇墬后祇,兆曰廣畤。易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4 分群神以類相從為五部,兆天墬之別神:中央帝黃靈后土畤及日廟、北辰、北斗、填星、中宿中宮於長安城之未墬兆;東方帝太昊青靈勾芒畤及雷公、風伯廟、歲星、東宿東宮於東郊兆;南方炎帝赤靈祝融畤及熒惑星、南宿南宮於南郊兆;西方帝少皞白靈蓐收畤及太白星、西宿西宮於西郊兆;北方帝顓頊黑靈玄冥畤及月廟、雨師廟、辰星、北宿北宮於北郊兆。」奏可。於是長安旁諸廟兆畤甚盛矣。

1  師古曰:「虞書舜典也。並已解於上。」

2  師古曰:「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故云六子也。水火,坎離也。雷風,震巽也。山澤,艮兌也。逮,及。誖,亂也。既,盡也。,古雷字也。誖音布內反。」

3  師古曰:「春官小宗伯之職也。兆謂為壇之營域也。五帝於四郊,謂青帝於東郊,赤帝及黃帝於南郊,白帝於西郊,黑帝於北郊也。各因其方,謂順其所在也。」

4  師古曰:「易上繫之辭也。方謂所向之地。」

 

莽又言:「帝王建立社稷,百王不易。社者,土也。宗廟,王者所居。稷者,百穀之王,所以奉宗廟,共粢盛,1 人所食以生活也。王者莫不尊重親祭,自為之主,禮如宗廟。詩曰『乃立冢土』。2 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3 禮記曰『唯祭宗廟社稷,為越紼而行事』。4 聖漢興,禮儀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5 遂於官社後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稷種穀樹。6 徐州牧歲貢五色土各一斗。

1  師古曰:「共讀與供同。」

2  師古曰:「大雅綿之詩也。冢,大也。土,土神,謂太社也。」

3  師古曰:「小雅甫田之詩也。田祖,稷神也。言設樂以御祭於神,為農求甘雨也。」

4  李奇曰:「引棺車謂之紼。當祭天地五祀,則越紼而行事,不以私喪廢公祀。」師古曰:「紼,引車索也。音弗。」

5  臣瓚曰:「高帝除秦社稷,立漢社稷,禮所謂太社也。時又立官社,配以夏禹,所謂王社也。見漢祀令。而未立官稷,至此始立之。世祖中興,不立官稷,相承至今也。」

6  師古曰:「穀樹,楮樹也。其子類穀,故於稷種。」

 

莽篡位二年,興神僊事,以方士蘇樂言,起八風臺於宮中。臺成萬金,1 作樂其上,順風作液湯。2 又種五粱禾於殿中3 ,各順色置其方面,先煮鶴齔、毒冒、犀玉二十餘物漬種,4 計粟斛成一金,言此黃帝穀僊之術也。以樂為黃門郎,令主之。莽遂崇鬼神淫祀,5 至其末年,自天地六宗以下至諸小鬼神,凡千七百所,用三牲鳥獸三千餘種。後不能備,乃以雞當鶩鴈,犬當麋鹿。數下詔自以當僊,語在其傳。

1  師古曰:「費直萬金也。」

2  如淳曰:「藝文志有液湯經,其義未聞也。」

3  師古曰:「(玉)5 色禾也,谷永所謂耕耘五德也。」

4  師古曰:「,古煮字也。齔,古髓字也。謂煮取汁以漬穀子也。毒音代,冒音莫內反。」

5  師古曰:「,古崇字。」

 

贊曰:漢興之初,庶事草創,唯一叔孫生略定朝廷之儀。若乃正朔服色郊望之事,數世猶未章焉。至於孝文,始以夏郊,而張倉據水德,公孫臣、賈誼更以為土德,卒不能明。孝武之世,文章為盛,太初改制,而兒寬、司馬遷等猶從臣、誼之言,1 服色數度,遂順黃德。彼以五德之傳從所不勝,2 秦在水德,故謂漢據土而克之。劉向父子以為帝出於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3 其後以母傳子,終而復始,自神農、黃帝下歷唐虞三代而漢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號,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統矣。4 昔共工氏以水德間於木火,5 與秦同運,非其次序,故皆不永。由是言之,祖宗之制蓋有自然之應,順時宜矣。究觀方士祠官之變,谷永之言,不亦正乎!不亦正乎!

1  李奇曰:「公孫臣、賈誼。」

2  服虔曰:「音亭傳之傳。五帝相承代,常以金木水火相勝之法,若火滅金,便以火代金。」師古曰:「傳音張戀反。」

3  師古曰:「包讀曰庖。」

4  鄧展曰:「向父子雖有此議,時不施行,至光武建武二年,乃用火德,色尚赤耳。」

5  師古曰:「共讀曰龔。間音工莧反。」

 

校勘記

一二四三頁一0行 畢,堂下。8 而上又上泰山, 注8 原在「而上」下。劉敞說「而上」字屬下句。

一二四四頁 七行 (後每)〔毋〕修封。 宋祁說越本「每」作「

毋」,新本無「後」字,但云「毋修封」。按景祐本作「毋修封。」

一二四八頁 三行 諸所興,如薄忌泰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床)。寬舒之祠(宮)〔官〕以歲時致禮。王先謙說「床」字疑後人誤加,封禪書、孝武紀並無。「宮」字封禪書、孝武紀並作「

官」,是,此誤。

一二五六頁 九行 臣聞郊(紫壇)〔柴〕饗帝之義, 何焯說以文義求之,作「柴」為是,亦不當有「壇」字。按景祐、殿本「紫」都作「柴」,無「壇」字。

一二五六頁一二行 (致)〔故〕上質不飾, 景祐、殿本都作「故」。朱一新說作「故」是。

一二六一頁 九行 種五色禾於(北)〔此〕地而耕耘也。 景祐、殿本都作「此」。朱一新說作「此」是。

一二六二頁一三行 是故每(奉)〔舉〕其禮, 景祐、殿本都作「

舉」。朱一新說作「舉」是。

一二六三頁 七行 言無(偽)〔徭〕費, 景祐、殿本都作「徭」。朱一新說作「徭」是。

一二六七頁 四行 再變而致(嬴)〔臝〕物 朱一新說「嬴」當作「臝」。按景祐、殿本都作「臝」。

一二七0頁 八行 (玉)5 色禾也, 景祐、殿、局本都作「

五」。王先謙說作「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