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老子道德經導讀:安民第三

Jack 在 周日, 04/20/2014 - 08:44 發表

【經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帛書甲本:不上賢,□,□。。使民不。是以聲人之□…

帛書乙本: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使民不,是以人之治也,虛亓心,實亓腹,弱亓志,強亓骨,恆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

【翻譯】

不崇尚錢財,讓人民不爭鬥。不珍愛難得而稀有的寶物,讓人民不偷盜。遠離物欲,讓民心不惑亂。所以聖人治理天下,會放空人民的心,填飽人民的肚子,減少他們的心志,加強他們的骨骼,經常讓人民不需使用知識和欲望。行使這種無為的治理方式,那麼天下就無所不治了。

【釋義】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崇尚錢財,讓人民不鬥爭。

此言為政者不應當追求財富,上之所為下必效猶,為政者貪求物欲,人民也將彼此鬥爭以累積財富,這也是國家之亂源。

賢原意為「多財」,後引申為人之「多才」,也是賢人、賢能之人。又賢與臤可互為假借,古賢字作臤,臤為「堅」的意思,因此這裡老子用一「賢」字,可從錢財引伸至人之才能、人性之堅毅。

尚:通上,帛書甲乙本皆作「上」。崇尚、尊崇,重視。

賢:本義為多財,引申為多,後來用以形容人時意思為「多才」,很有才能的意思。賢又有勞,辛勞的意思,因為賢為多,事多則勞。《說文》:「賢,多才也。」才為「財」字之誤。段注:「財各本作才,今正。賢本多財之偁,引伸之凡多皆曰賢。人稱賢能,因習其引伸之義而廢其本義矣。《小雅》『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傳曰:『賢,勞也。』」謂事多而勞也,故孟子說之曰:我獨賢勞。」《說文》又部:「臤,堅也,从又臣聲,凡臤之屬皆从臤。讀若鏗鏘之鏗,古文以爲賢字。」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四十六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五十七章: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第六十四章: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河上公注:◎ 賢,謂世俗之賢。辯口明文,離道行權,去質為文也。不尚者,不貴之以祿,不貴之以官。 ◎ 不爭功名,返自然也。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追求難得的珍稀寶物,讓人民不因此而偷盜。

此言為政者不應當玩物喪志,追求珍寶,這是盜賊興起的最終原因。上之所好,下必甚焉。為政者喜愛珍寶,在下者必爭相收斂珍寶,上行下效,盜賊由是興起。

貴:《說文》:「貴,物不賤也。」「賤,賈少也。」賈即價,價值的意思。賤是價值很低,很沒有價值;貴則是價值很高,很有價值。貴做動辭則有重視、珍愛,給予很高價值的意思。

難得之貨:很難獲得的貨物,也就是珍寶,很稀有而很難得到的寶物。

盜:《說文》:「私利物也。」將好東西占為己有即是盜,也就是偷竊、盜賊。

河上公注:◎ 言人君不御好珍寶,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 ◎ 上化清淨,下無貪人。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遠離那些引起欲望的事物,讓人民的心不會惑亂。

為政者當遠離物欲,不追求物欲的享受,如此則人民不會迷惑混亂。

此句河上公本無「民」字,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注曰「放鄭聲,遠美人」,「不邪淫,不惑亂也」。

不見:見為視,不見為不視、不看。不看即遠離的意思。

可:《說文》:「肎也。」「肎,骨閒肉,肎肎箸也。」肎即今之「肯」。可通肯,肯原本為骨間之肉,後來引伸為允諾、同意,現今說的「可以」。

河上公注:◎ 放鄭聲,遠美人。 ◎ 不邪淫,不惑亂也。

王弼注: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是以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

所以聖人治理國家(天下),放空人民的心志,填飽人民的肚子。

「虛其心」河上公注「除嗜欲,去亂煩」,也就是去除欲望的意思。王弼注「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心裝的是聰明智慧,而肚子裝的是食物。「虛其心」就是要去除聰明智慧,不運用心機。「實其腹」為填飽肚子,讓人民的生活無所饋乏。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河上公注:◎ 說聖人治國,與治身同也。 ◎ 除嗜欲,去亂煩。 ◎ 懷道抱一,守五神也。

王弼注: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

 

弱其志,彊其骨。

減少運用心智,強化其骨骼。

志:《說文》:「志,意也,從心之聲。」「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意也。」「志」在小篆以前的寫法都是上之下心,到隸書之後才寫為上士下心。志就其本字來看,為心之所之的意思。《說文》志與意互訓,所以我們現在說「意志」,意為志,志為意,為察言而知意,則志為「運用心力」的意思。老子主張絕聖棄智,返樸歸真。本章前言「虛其心」,都是要人不用心機,不讓心動則無惑亂,永保心靈之清淨與純真,那麼就幾近於道。「弱其志」也是第四十八章所說的:「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弱」即「損之又損」的損。

彊:通強,帛書乙本作「強」。

河上公注:◎ 和柔謙讓,不處權也。◎ 愛精重施,髓滿骨堅。

王弼注: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經常使人民放空聰明智慧,無所欲望,讓聰明的人不敢有所做為。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帛書乙本作「使夫知不敢弗爲而已則无不治矣」,較好的句讀為「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无不治矣」,那麼此句應作「使夫知不敢」。讓人知道不可進取。夫為男子,成年男子。

此言絕聖棄智,以至於無為。

敢:《說文》:「進取。」「敢」字在甲骨文作,鍾鼎文作,為拿尖物刺殺豬,或是以手抓豬尾,象進取的意思。

河上公注:◎ 反朴守淳。◎ 思慮深,不輕言。夫,音扶。知,音智。

王弼注:◎ 守其真也。◎ 知者謂知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以無為的方式治理天下,那麼天下就無所不治了。

老子崇尚自然,無為即是自然。順其自然,百姓各得其所,萬物皆適其性。生命各自得,則無所不治。本章言聖人應當從自身開始,遠離物欲,則不淆亂民心;不運用心機,保有人心之純樸而免於機巧;只要讓人民的生活免於匱乏,那麼天下自然就會得到治理。

《史記 . 老子列傳》: 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

第二章: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第六十四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河上公注:◎ 不造作,動因循。◎ 德化厚,百姓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