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21-30章

Jack 在 週六, 12/17/2011 - 18:14 發表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1, 2,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第二十一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虛心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空也,惟以空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 案:「是」《永樂大典》作「之」。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恍惚無形,不繫之歎。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以無形始物,不繫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

* 案:此二句一本在下二句之下。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至真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以閱眾甫。

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說萬物始也。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

*  案:「狀」各本俱作「然」。 

第二十二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益謙章。

曲則全,

不自見其明*則全也。

* 案:「明」原本作「名」,今據《永樂大典》校定。

枉則直,

不自是則其是彰也。

窪則盈,

不自伐則其功有也。

敝則新,

不自矜則其德長也。

少則得,多則惑。

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得其本。多則遠其真,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

* 案:此二句《永樂大典》作下節注,誤。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之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虛無章。

希言自然。

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 案: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無「故」字。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

失者同於失。

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言隨行其所,故同而應之。

* 案:《永樂大典》無「樂」字,下二句同。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也*。

* 案:「焉」《永樂大典》作「也」。

 

第二十四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苦恩章。

企者不立*,

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

* 案:「企」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跂」。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其唯於道而論之,若卻至之行,盛饌之餘也。本雖美,更可薉也。雖有功而自伐之,故更為肬贅者也。

* 案:「在」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作「於」。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案:「處」下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有「也」字。

 

第二十五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象元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之子,故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不改*,

寂寞,無形體也。無物之匹,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

* 案:「立」下河上公注本及各本俱有「而」字。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為天下母也。

* 案:「免」《永樂大典》作「危」。

吾不知其名,

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

字之曰道,

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

強為之名,曰大。

吾所以字之曰道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繫於大,大有繫,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行也。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

逝曰遠,遠曰反。

遠,極也。周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逝故曰遠也,不隨於所適,其體獨立,故曰反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天地之性,人為貴,而王是人之主也。雖不職大亦復為大與三匹,故曰王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

四大,道、天、地、王也。凡物有稱有名則非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而王居其一焉。

處人主之大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道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也。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不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為主其一之者,主也。

 

第二十六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重德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為輕根,靜必為躁君也。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以重為本,故不離。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不以經心也*。

* 案:《永樂大典》脫此句。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輕不鎮重也,失本為喪身也,失君為失君位也*。

* 案:「本」河上公注本作「臣」,《永樂大典》作「根」。

 

第二十七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巧用章。

善行無轍迹,

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迹也。

善言無瑕讁;

順物之性,不別不析,故無瑕讁可得其門也。

善數不用籌策*;

因物之數,不假形也。

* 案:「數」河上公注本作「計」。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不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 案:「楗」原本作「鍵」,今據《釋文》校改,注同。

* 案:此句原本作「自物因然」,今據《永樂大典》校改。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不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 案:《永樂大典》無「者」字。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也,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 案:《永樂大典》無「者」字。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

是謂要妙。

 

第二十八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反樸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 案:《永樂大典》此節在「復歸於無極」之後,據注仍宜在前。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式,模則也。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忒,差也。

復歸於無極。

不可窮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不善為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

故大制不割。

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故無割也。

 

第二十九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無為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

* 案:《永樂大典》器下有「也」字。

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為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

* 案:「歔」河上公注本作「呴」。

* 案:「挫」河上公注本作「載」。

第三十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儉武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

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

其事好還。

為始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為,故云其事好還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焉*。

*案:《永樂大典》「焉」作「也」。

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強。

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

* 案:「有」《永樂大典》作「者」,「而」下有「矣」字。

* 案:「也」《永樂大典》作「矣」。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吾不以師道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以為強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壯,武力暴興,喻以兵強於天下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

* 案:「不」本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