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41-50章

Jack 在 週六, 12/17/2011 - 18:19 發表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第四十一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同異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有志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建,猶立也。

* 案:「之」下一本有「曰」字。

明道若昧,

光而不耀。

進道若退,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道若纇*,

纇,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也。

* 案:河上公本作類。

上德若谷,

不德其德,無所懷也。

大白若辱*,

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後乃得。

* 案:「辱」焦竑云:「古作。」

廣德若不足,

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

建德若偷,

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質真若渝*,

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 案:「渝」一作「媮」。

大方無隅,

方而不割,故無隅也。

大器晚成,

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

大音希聲,

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不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大象無形,

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炎,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成之不如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第四十二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道化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凶。故人相教,違之自取其凶也,亦如我之教人,勿違之也。

* 案:二句焦竑云:「一作『人之所以教我,亦我之所以教人』,一作『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強梁則必不得其死。人相教為強梁,則必如我之教人不當為強梁也。舉其強梁不得其死以教耶,若云順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適可以為教父也。

 

第四十三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徧用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

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第四十四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立戒章。

名與身孰親?

尚名好高,其身必疏。

身與貨孰多?

貪貨無厭,其身必少。

得與亡孰病?

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四十五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洪德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隨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盈沖足,隨物而與,無所愛矜,故若沖也。

大直若屈,

隨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

大巧若拙,

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

大辯若訥。

大辯因物而言,己無所造,故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第四十六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儉欲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貪欲無厭,不修其內,各求於外,故戎馬生於郊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案:河上公注本此句上有「莫大於可欲」一句。

* 案:「大」韓非子作憯。

第四十七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鑒遠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同歸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窺牖而可知也。

* 案:韓非子「出」「闚」下有「於」字,「戶牖」下有「可以」字。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無在於一而求之於眾也,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須出戶。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

* 案:韓非子「遠」下有「者」字。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 案:「知」一作「至」。

不為而成。

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

 

第四十八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忘知章。

為學日益,

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

為道日損。

務欲反虛無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動常因也。

及其有事,

自己造也。

不足以取天下。

失統本也。

 

第四十九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任德章。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動常因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

德善*。

無棄人也。

* 案:「善」下一本有「矣」字。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

各用聰明。

* 案:「信」下一本有「矣」字。

* 案:「人」下各本有之字。

* 案:「歙歙」河上公注本作「怵怵」,《釋文》云:一作「惵惵」。

聖人皆孩之*。

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夫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旒充目而不懼於欺,黈纊塞耳而無戚於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大也,莫大於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於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網,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於上,魚亂於下,是以聖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所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行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 案:「孩」《釋文》云:「王弼作『咳』。」據注義,仍宜作「孩」。

第五十章

案:河上公注本此為貴生章。

出生入死。

出生地,入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十有三,猶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極,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更之無生之地焉。善攝生者無以生為生,故無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獸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無所容其鋒刃,虎兕無所措其爪角,斯誠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淵為淺,而鑿穴其中。鷹鸇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矰繳不能及,網罟不能到,可謂處於無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餌,乃入於無生之地,豈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茍不以求離其本,不以欲渝其真,雖入軍而不害,陸行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則而貴信矣。

* 案:韓非子作「生而動,動皆之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