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四庫全書提要

Jack 在 三, 01/02/2013 - 21:10 發表
版本狀態: 
已完成校對
書籍首頁: 

 

  閱讀古書, 2, 3, 4, 5, 6, 7, 8, 9, 10, 11


提要

臣等謹案:《楚辭集注》八卷、《辨證》二卷、《後語》六卷,宋朱子撰。以後漢王逸《章句》及洪興祖《補注》二書詳於訓詁,未得意旨。乃隱括舊編,定為此本。以屈原所著二十五篇為《離騷》,宋玉以下十六篇為《續離騷》。隨文詮釋,每章各繫以興、比、賦字,如《毛詩》傳例。其訂正舊注之謬誤者,別為《辨證》二卷附焉,自為之序。又刊定晁補之《續楚辭》、《變離騷》二書,錄荀卿至呂大臨凡五十二篇,為《楚辭後語》,亦自為之序。《楚辭》舊本有東方朔《七諫》、王褒《九懷》、劉向《九歎》、王逸《九思》,晁本刪《九思》一篇。是編并削《七諫》、《九懷》、《九歎》三篇,益以賈誼二賦。陳振孫《書錄解題》謂以「《七諫》以下,辭意平緩,意不深切,如無病而呻吟故也」。晁氏《續離騷》凡二十卷,《變楚辭》亦二十卷。《後語》刪為六卷,去取特嚴。而揚雄《反騷》為《舊錄》所不取者,乃反收入。

《自序》謂:「欲因《反騷》而著蘇氏、洪氏之貶辭,以明天下之大戒也。」周密《齊東野語》記紹熙內禪事曰:「趙汝愚永州安置,至衡州而卒,朱熹為之注《離騷》以寄意焉。」然則是書大旨在以靈均寓放逐宗臣之感,以宋玉《招魂》抒故舊之悲耳?固不必於箋釋音叶之間,規規爭其得失矣。

乾隆四十六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欽定四庫全書

《楚辭集注》目錄

卷一 離騷經第一(釋文無經字)

卷二 離騷九歌第二 

卷三 離騷天問第三 

卷四 離騷九章第四

卷五 離騷遠遊第五

   離騷卜居第六 

   離騷漁父第七

以上離騷凡七題二十五篇,皆屈原作,今定為五卷。

卷六 續離騷九辯第八(宋玉 晁補之本此篇以下乃有傳字) 

卷七 續離騷招魂第九 

   續離騷大招第十(景差)

卷八 續離騷惜誓第十一(賈誼) 

   續離騷弔屈原第十二 

   續離騷服賦第十三

   續離騷哀時命第十四(莊忌)  

   續離騷招隱第十五(淮南小山 反離騷見後語) 

以上續離騷凡八題十六篇今定為三卷

 

右《楚辭集注》八卷,今所校定其第錄如上。

蓋自屈原賦《離騷》,而南國宗之,名章繼作,通號《楚辭》,大抵皆祖原意,而《離騷》深遠矣。竊嘗論之:原之為人,其志行雖或過於中庸,而不可以為法,然皆出於忠君愛國之誠心;原之為書,其辭旨雖或流於跌宕、怪神、怨懟、激發,而不可以為訓,然皆生於繾綣惻怛、不能自已之至意。雖其不知學於北方,以求周公、仲尼之道,而獨馳騁於變風變雅之末流,以故醇儒莊士或羞稱之,然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婦抆淚謳唫於下,而所天者幸而聽之,則於彼此之間天性民彞之善,豈不足以交有所發,而增夫三綱五典之重?此予之所以每有味於其言,而不敢直以詞人之賦視之也。然自原著此詞,至漢未久,而説者已失其趣。如太史公蓋未能免,而劉安、班固、賈逵之書,世復不傳。及隋唐間,為訓解者尚五六家,又有僧道騫者,能為楚聲之讀,今亦漫不復存,無以考其説之得失,而獨東京王逸章句,與近世洪興祖補注並行於世。其於訓詁名物之間,則已詳矣。顧王書之所取捨,與其題號離合之間,多可議者,而洪皆不能有所是正,至其大義,則又皆未嘗沈潛反復、嗟歎咏歌,以尋其文詞指意之所出,而遽欲取喻立説、旁引曲證,以強附於其事之已然,是以或以迂滯而遠於性情,或以迫切而害於義理。使原之所為抑鬱而不得申於當年者,又晦昧而不見白於後世。予於是益有感焉。疾病呻吟之暇,聊据舊編,粗加櫽括,定為集註八巻。庶幾讀者得以見古人於千載之上,而死者可作,又足以知千載之下有知我者,而不恨於來者之不聞也。嗚呼悕矣,是豈易與俗人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