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老子道德經導讀:養身第二

Jack 在 周日, 04/13/2014 - 19:25 發表

【經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帛書甲本:天下皆知美爲美,惡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恆也。是以聲人居无爲之事,行也。爲而弗功而弗居也,夫惟弗居,是以弗去。

帛書乙本:天下皆知美爲美,亞已。皆知善,斯不善矣。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恆也,是以人居无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昔而弗始,爲而弗侍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

【翻譯】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但美的分別一出就有了惡。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但善的分別一出就有了不善。所以有和無彼此相生,困難和容易相互成就,長與短彼此互相形容,高與下相互依靠,音與聲彼此相應和,前與後彼此相互跟隨。

【釋義】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但美也因分別而產生了惡。

斯:分別也,通析,分析的析,劈開,一劈為二的意思。《說文》:「斯,析也,从斤其聲。《詩》曰:斧以斯之。」以美為美,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但美一出,一定是一分為二,同時產生了惡,美與惡是一體兩面,彼此相生。有美即有惡,有惡即有美。混成之大道則無美惡、無善惡。

大道乃先天地而生之存有,無美醜善惡之別,美惡與善惡為後天地而生者。反者道之動,萬物之生皆相反相成,美之生即有反對之惡相應而生。

四十章:「反者道之動。」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四十一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觀之,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吾惡能知其辯!」

《莊子‧天地篇》諄芒論德人:「居无思,行无慮,不藏是非美惡。」

《莊子‧山木篇》:陽子之宋,宿於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王弼:「美者,人心之所樂進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

河上公注:◎自揚己美,使顯彰也。 ◎有危亡也。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但善也產生了不善。

不善即惡,惡與美善相對者。善惡也是一種相對的存在,我之所善,彼之所不善。

河上公注:◎有功名也。 ◎人所爭也。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所以有和無彼此相生,困難和容易相互成就,長與短彼此互相形容,高與下相互依靠,音與聲彼此相應和,前與後彼此相互跟隨。

此承上「美之為美,斯惡矣;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進一步申論世間萬物都是正反相對待,相反而相成,始卒若環。

長短相形:王弼作「長短相較」,諸本皆作「長短相形」,應作「形」。形者似也,相似、相像。

音聲相和:聲是無心之音,音是有心之聲,聲與音本是相呼應的。一般聲與音都是並言的,但兩者有所區別。「聲」為廣泛意義之下的聲音,任何的聲音都可謂之「聲」;「音」則是專指由人心造為出來的聲音,例如「音樂」就是典型的「音」。《說文》:「音,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

前後相隨:《莊子‧寓言》:「始卒若環,莫得其倫,是謂天均。」開始與結束有如一個環形,無起點亦無終點,起點與終點是人所自訂者,每一個點都可以是起點與終點。前後亦如環,在環形上,前面也是後面,後面也是前面。地球是圓的,當你在別人前面一公尺的時候,也是在別人後面四萬多公里。

河上公注:◎見有而為無也。 ◎見難而為易也。 ◎見短而為長也。 ◎見高而為下也。 ◎上唱下必和也。 ◎上行下必隨也。

王弼注:美者,人心之所樂進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

因此聖人以無為在處事,以「不言」來教導百姓,讓萬物自然運作沒有紛爭。

行不言之教:以「不言」來教導百姓。《說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在上者以自身的行為做為模範典型讓在下者所仿效。不言,即無為,不以言說、言語來教導百姓。就是不說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萬物欣欣向榮而沒有紛爭。《說文》:「作,起也。」「辭,訟也。」辭為爭理,競訟、辯解的意思,引伸為紛爭。

河上公注:◎以道治也。 ◎以身師導之也。 ◎各自動也。 ◎不辭謝而逆止。

王弼注:自然已足,為則敗也。智慧自備,為則偽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大道生成萬物而不擁有,聖人造為而不自負,功成而不居位。因為不居位,所以沒有去留可言。

河上公注:◎元氣生萬物而不有。 ◎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 ◎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 ◎夫惟功成不居其位。 ◎福德常在,不去其身也,此言:不行不可隨,不言不可知,即上六句,有高下長短,若開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變,無不動亂。

王弼注: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