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老子道德經導讀:虛無第二十三

Jack 在 周日, 03/08/2015 - 13:35 發表

【經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帛書甲本:希言自然。飄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為此?天地□□□□□□□□□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亦德之;□□失者道亦失之。

帛書乙本:希言自然。<蔈刂>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兄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之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翻譯】

自然的言語淡泊而讓人聽不到。突然颳起的強風不會維持到一個早上,來得快的雨去得也快,不會維持到一整天。強風驟雨都是誰做的呢?天地!天地所做的尚且都無法持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人會與道相同。得則與得相同,失則與失相同。與道相同的人,有道則樂於得道。與得相同的人,得則樂於有所得。與失相同的人,既使是失去,也是樂於失去。誠信不夠,自然就無法獲得信任。

【釋義】

希言自然。

自然的言語淡泊而讓人聽不到。

希: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希言自然,言自然之聲若有似無,淡泊無味,讓人幾乎不知它的存在。

河上公注:希言者,是愛言也。愛言者,自然之道。

王弼注: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然則無味不足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突然颳起的強風不會維持到一個早上,來得快的雨去得也快,不會維持到一整天。

飄風:龍捲風、突發而暴起的風。《說文》:「飄,回風也,从風㶾聲。」段注:「回者般旋而起之風,《莊子》所謂羊角。司馬云:風曲上行若羊角也。《釋天》云:迴風爲飄。『匪風』毛傳同。按何人斯傳曰:飄風,暴起之風。依文爲義,故不云回風。」飄風原指盤旋而起的強風,《莊子》所說的「羊角」,也就是現今說的龍捲風。

終朝:一個上午,從日出(約寅時)到辰時的時候。《說文》:「朝,旦也。」段注:「旦者朝也,以形聲會意分別。《庸風》:崇朝其雨。傳云:崇,終也。從旦至食時爲終朝,此謂至食時乃終其朝。其實朝之義主謂日出地時也。」《易》訟卦「終朝三褫之」馬融曰:「旦至食時為終朝。」《漢上易傳.日行十二位圖》以寅時為「平旦」,辰時為「食時」,因此「終朝」就是大略相當於一個上午。

驟雨:疾雨,突然而來的雨。《說文》:「驟,馬疾步也。」驟雨不終日,形容暴雨來得快去得也快,無法持久。飄與驟都用以形容風雨來得又快又強。

河上公注:飄風,疾風也。驟雨,暴雨也。言疾不能長,暴不能久也。

孰為此者?天地!

強風驟雨都是誰做的呢?天地!

河上公注:孰,誰也。誰為此飄風暴雨者乎,天地所為。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天地所做的尚且都無法持久,更何況是人呢。

河上公注:◎不終於朝暮也。 ◎天地至神,合為飄風暴雨,尚不能使終朝至暮,何況人欲為暴卒乎。

王弼注: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所以從事於「道」的人會與道相同。

此句或作「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依全文應是「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

河上公注:◎從,為也。人為事當如道安靜,不當如飄風驟雨。◎道者,謂好道人也。同於道者,所謂與道同。

王弼注: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以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緜緜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得則與得相同,失則與失相同。

得失皆順其自然,無所造為。道法自然,得失皆同於道,即無為自然。六十四章:「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同於道」、「同於德」、「同於失」都是在形容無為自然,不造作,不強為。因強為造作者無法持久,天地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人。「德者同於德」或作「得者同於得」,與下句「失者同於失」則更顯其義。古德與得同。王弼作「得」,注曰:「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得者同於得,失者同於失」,謂得失皆順其自然,則無得失,道可長久。

河上公注:德謂好德人也,同於德者,所謂與德同也。 ◎失謂任己失人也,同於失者,所謂與失同也。

王弼注:得,少也,少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 ◎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失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

與道相同的人,有道則樂於得道。

與道同者,道亦樂得之也。

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

與得相同的人,得則樂於有所得。

河上公注:與德同者,德亦樂得之也。

同於失者,失亦樂失之。

與失相同的人,既使是失去,也是樂於失去。

河上公注:與失同者,失亦樂失之也。

王弼注:言隨行其所,故同而應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誠信不夠,自然就無法獲得信任。

此言為人君者當追本溯源,誠信永遠是不夠的,因此人民就會產生不信任。唯有師法自然,以自然無為之道超越乎信與不信,才能夠有真正的信任。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河上公注:◎君信不足於下下,則應君以不足也。 ◎此言物類相歸,同聲相應,雲從龍,風從虎,水流濕,火就燥,自然之類也。

王弼注:忠信不足於下,焉有不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