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老子道德經導讀:反樸第二十八

Jack 在 二, 10/02/2018 - 13:00 發表

【經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散則為器。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帛書甲本: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恒德不雞。恒德不雞,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恒德乃□。恒德乃□□□□□。知其,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貸,復歸於无極,楃散□□□□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无割。

帛書乙本: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雞。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復□□□□□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復歸於樸。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恒德不貸。恒德不貸,復歸於无極,樸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无割。

【翻譯】 

既要知道他英雄(剛強)的一面,更要守住雌性(柔弱)的特質,如此才能夠成為天下的谿谷。成為天下川流匯聚的谿谷,恒常的德性不用外在附加的裝飾。回到嬰兒的天真質樸。

對於明白昭彰之事物當要有所知,黑暗隱晦之事當能守之。如此才能夠成為天下的法度。能夠做為天下的法式,如此常德才不會錯亂。最後回歸到無極的境地。

知道什麼是榮寵,守得住污辱。這樣才能夠成為天下的谿谷。成為天下的谿谷,常德才充足。回歸到樸素。

樸素本質散了,就變成了器物、器具。聖人使用它,就成為人事上的官長。大的裁斷是沒有任何割裂的。 

【釋義】

《老子》首章開宗明義講「常道」(道可道,非常道),常道即自然,無形無名,有形有名者接非常道。原本「德經」從三十八章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此章亦在闡明「常德」。德者得也,道之得之於人者,人之得於道者。

老子以雄雌(強弱)、黑白(是非),及榮辱之間的知與守來闡明何謂「常德」。常德在於能知能守,最終能達到如嬰兒一樣的天真自然。

此章可以第四十一章合觀:「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相關章節:

第二十三章: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三十八章: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既要知道他英雄(剛強)的一面,更要守住雌性(柔弱)的特質,如此才能夠成為天下的谿谷。

此段言人當虛懷若谷,柔弱為守。

雄,雄者剛健,比喻強大而尊貴顯赫。雌,比喻柔弱謙虛而卑微。谿,谿谷。谿谷因為低下,因此水都流向它。上善若水,人因謙卑而自然成為百善匯聚之所。

第十章:愛國治民,能無知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周易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

河上公注:◎ 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雖知自尊顯,當復守之以卑微,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谿也。

王弼注: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

成為天下川流匯聚的谿谷,恒常的德性不用外在附加的裝飾。

常德:帛書甲乙本皆作「恒德」。恒通常。第一章今本「非常道」、「非常名」帛本作「非恒道」、「非恒名」。

離:通解為離開、離散、分離。常德不離,常德在身而不離去,此說亦通。離也有依附、附麗的意思,從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及第二十六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的「不離」來看,《老子》中離字似乎依傳統,解釋為分離、離散為宜。《周易》離卦《彖》傳:「離,麗也。」離為附麗之義,常德不離,常德無所附麗,更符合守雌抱樸之義。「離」帛書甲本作「雞」,乙本作「离」。离古字通離。雞,義未詳。

河上公注:◎ 人能謙下如深谿,則德常在不復離於己。

復歸於嬰兒。

回到嬰兒的天真質樸。

老子講自然,人之自然就是嬰兒最天真的狀態,因此可說以嬰兒為師。第五十五章說的「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赤子即剛出生的嬰兒。嬰兒本質是柔弱的,但因柔弱而剛強,《周易》坤《文言傳》「坤至柔而動也剛」。反之則是「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嬰兒:河上公本作孾兒。

第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河上公注:◎ 常復歸志於孾兒,惷然而無所知也。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對於明白昭彰之事物當要有所知,黑暗隱晦之事當能守之。如此才能夠成為天下的法度。

白與黑比喻的是世間之是與非,公與私,或凡事之光明面與黑暗面。

河上公注:◎ 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則德常在。

王弼注:式,模則也。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能夠做為天下的法式,如此常德才不會錯亂。

忒:差錯、錯亂。

河上公注:◎ 人能為天下法則,德常在於己,不復差忒。

王弼注:忒,差也。

復歸於無極。

最後回歸到無極的境地。

無極:極,極致、窮盡。極,沒有極限,無窮盡。此形容常德之極致。

《莊子‧逍遙遊》:肩吾問於連叔曰:「吾聞言於接輿,大而无當,往而不返。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无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莊子‧大宗師》: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相與友,曰:「孰能相與於无相與,相為於无相為?孰能登天遊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无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莊子‧在宥》:廣成子曰:余將去女,入无窮之門,以遊无極之野。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為常。

《莊子‧刻意》: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義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河上公注:◎ 德不差忒,則長生久壽,歸身於無窮極也。

王弼注:不可窮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知道什麼是榮寵,守得住污辱。這樣才能夠成為天下的谿谷。

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榮:通寵。第十三章寵辱皆驚。

河上公注:◎ 榮以喻尊貴,辱以喻污濁,知己之有榮貴,當守之以污濁,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谷也。

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

成為天下的谿谷,常德才充足。

「廣德若不足」,谷為虛,虛而不足乃足。

足:足原意為腳,但又引申為足夠的足。河上公解釋為「止」,為「德止於己」的意思。總觀《老子》全書,足當解釋為充足、足夠的意思。

如第十九章:「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十七章及二十三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三十三章:「自勝者強。知足者富。」三十五章:「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四十一章:「不笑,不足以為道」、「廣德若不足」。四十六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八章:「不足以取天下。」七十七章:「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河上公注:◎ 足,止也。人能為天下谷,德乃止於己。

復歸於樸,

回歸到樸素。

樸,天真自然,質素無造作,無欲無私。

樸:河上公本作「朴」。

河上公注:◎ 復當歸身於質朴,不復為文飾。

王弼注: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

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第三十二章: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第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第五十七章: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散則為器,

樸素本質散了,就變成了器物、器具。

河上公注:◎ 萬物之朴,散則為器用也。若道散則為神明,流為日月,分為五行也。

王弼注: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

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聖人使用它,就成為人事上的官長。

之,指的是樸散之器,器則可用。樸為大用,無定用。器為小用,有定用。

河上公注:◎ 聖人升用,則為百官之元長也。

王弼注: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不善為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

故大制不割。

大的裁斷是沒有任何割裂的。

制:製造、創制、裁斷。此應取裁斷義。《說文》:「裁也。从刀从未。未,物成有滋味,可裁斷。一曰止也。」

割:割裂、破壞。《說文》:「剝也,从刀害聲。」段注:「《釋言》曰:蓋割裂也。尚書多假借割爲害,古二字音同也。《釋言》舍人本蓋作害,明害與割同也。」

河上公注:◎ 聖人用之,則以大道制御,天下無所傷割;治身則以天道制情欲,不害精神也。

王弼注: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故無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