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這裡

說劍第三十

Jack 在 周日, 01/01/2012 - 17:44 發表
版本狀態: 
內容未經校對

莊子集釋卷十上

雜篇說劍第三十【一】

【一】【釋文】以事名篇。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一】

【一】【疏】趙惠王,名何,趙武靈王之子也。好擊劍之士,養客三千,好無厭足。其國衰敝,故諸侯知其無道,共相謀議,欲將伐之也。
【釋文】《趙文王》司馬云:惠文王也,名何,武靈王子,後莊子三百五十年。洞紀云:周赧王十七年,趙惠文王之元年。一云:案長曆推惠文王與莊子相值,恐彪之言誤。《喜劍》許紀反。下同。《夾門》郭李音協,又古洽反。《好之》呼報反。下同。《无厭》於鹽反,又於豔反。◎盧文弨曰:今書作不厭。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一】

【一】【疏】悝,趙太子名也。厭患其父喜好干戈,故欲千金以募說士。莊子大賢,當能止劍也。
【釋文】《悝》苦回反,太子名。◎俞樾曰:惠文王之後為孝成王丹,則此太子葢不立。《募》音慕,又音務。《說王》如字,解也。又音悅。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賜周千金?」
太子曰:「聞夫子明聖,謹奉千金以幣從者。夫子弗受,悝尚①何敢言!」【一】

【一】【疏】欲教我何事,乃賜千金?既見金多,故問。太子曰:「聞(莊)〔夫〕子賢哲聖明故,所以贈(于)〔千〕金以充從(車)〔者〕之幣帛也。」
【釋文】《與使》所吏反。《以幣從》才用反。一本作以幣從者。◎盧文弨曰:舊者訛軍,今改正。今書有者字。
【校】①闕誤引張君房本尚作當。

莊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
莊子曰:「諾。周善為劍。」
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劍士,皆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一】」

【一】【疏】髮亂如蓬,鬢毛突出,鐵為冠,垂下露面。曼胡之纓,謂屯項抹額也。短後之衣,便於武事。瞋目怒眼,勇者之容,憤然窴胸,故語聲難。斯劍士之形服也。
【釋文】《上說》如字,又始銳反。下同。《蓬》步公反。本或作●,同。《頭》蓬頭,謂著兜鉾也。有毛,故如蓬。《突鬢》必刃反。司馬本作賓,云:賓讀為鬢。《垂冠》將欲鬬,故冠低傾也。《曼胡》莫干反。司馬云:曼胡之纓,謂麤纓無文理也。《短後之衣》為便於事也。《瞋目》赤夷赤真二反。《語難》如字。艱難也;勇士憤氣積於心胸,言不流利也。又乃旦反,既怒而語,為人所畏難。司馬云:說相擊也。《乃說》音悅。下大說同。

莊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王脫白刃待之。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一】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二】?」

【一】【疏】夫自得者,內無懼心,故不趨走也。
【釋文】《與見》賢遍反。下劍見同。又如字。《王脫》一本作說,同。土活反。

【二】【疏】汝欲用何術以教諫於我,而使太子先言於我乎?

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
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
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
王大悅之,曰:「天下无敵矣!」【一】

【一】【疏】其劍十步殺一人,一去千里,行不留住,銳快如是,寧有敵乎!
【釋文】《千里不留行》司馬云:十步與一人相擊,輒殺之,故千里不留於行也。◎俞樾曰:十步之內,輒殺一人,則歷千里之遠,所殺多矣,而劍鋒不缺,所當無撓者,是謂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極言其劍之利也。行以劍言,非以人言,下文所謂行以秋冬是也。司馬云,十步與一人相擊輒殺之,故千里不留於行也。未得其義。

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願得試之【一】。」

【一】【疏】夫為劍者道也,是以忘己虛心,開通利物,感而後應,機照物先,莊子之用劍也。

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①設戲請夫子【一】。」

【一】【疏】詞旨清遠,感動王心,故令休息,屈就館舍,待設劍戲,然後邀延也。
【校】①張君房本無令字。

王乃校劍士七日,死傷者六十餘人,得五六人,使奉劍於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一】。」

【一】【疏】敦,斷也。試陳劍士,使考校敦斷以定勝劣。
【釋文】《乃校》司馬云:考校取其勝者也。校,本或作教。《士敦》如字。司馬云:敦,斷也,試使用劍相擊斷截也。一音丁回反。◎家世父曰:釋文引司馬云,敦,斷也。試使用劍相擊截斷也。邶風詩箋王事敦我,敦,猶投擲也。魯頌詩箋敦商之旅,敦,治也。敦劍即治劍之意。說文:敦,怒也,一曰誰何也。誰何,猶言莫我何,亦即兩相比較之意。兩相比較,故怒也。

莊子曰:「望之久矣【一】。」

【一】【疏】企望日久,請早試之。

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
曰:「臣之所奉皆可。【一】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

【一】【疏】御,用也。謂莊實可擊劍,故問之。
【釋文】《御杖》直亮反。《所奉》司馬本作所奏。

王曰:「願聞三劍。」
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①。」

【校】①高山寺本三劍字上均有之字。

王曰:「天子之劍何如?」
曰:「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一】,晉魏①為脊,周宋為鐔【二】,韓魏②為夾【三】;包以四夷,裹以四時【四】;繞以渤海,帶以常山【五】;制以五行,論以刑德【六】;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七】。此劍,直之无前,舉之无上,案之无下,運之无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八】。此天子之劍也。」

【一】【疏】鋒,劍端也。鍔,刃也。燕谿,在燕國,石城,塞外山;此地居北,以為劍鋒。齊國岱岳在東,為劍刃也。
【釋文】《燕》音煙。《谿》燕谿,地名,在燕國。《石城》在塞外。《鍔》五各反。司馬云:劍刃也。一云:劍稜也。

【二】【疏】鐔,環也。晉魏二國近乎趙地,故以為脊也。周宋二國近南,故以為環也。
【釋文】《鐔》音淫。三蒼云:徒感反,劍口也。徐徒南反,又徒各反,謂劍鐶也。司馬云:劍珥也。

【三】【疏】鋏,把也。韓魏二國在趙之西,故以為把也。
【釋文】《為夾》古協反。司馬云:把也。一本作鋏,同。一云:鐔,從稜向背;鋏,從稜向刃也。

【四】【疏】懷四夷以道德,順四時以生化。
【釋文】《裹以》音果。

【五】【疏】渤海,滄洲也。常山,北岳也。造化之中,以山海鎮其地也。

【六】【疏】五行,金木水火土。刑,刑罰;德,德化也。以此五行,匡制寰宇,論其刑德,以御群生。

【七】【疏】夫陰陽開闢,春夏維持,秋冬肅殺,自然之道也。
【釋文】《行以秋冬》隨天道以行止也。

【八】【疏】夫以道為劍,則無所不包。故上下旁通,莫能礙者;浮雲地紀,豈足言哉!既以造化為功,故無不服也。
【校】①②高山寺本魏作衛。

文王芒然自失【一】,曰:「諸侯之劍何如?」

【一】【疏】夫才小聞大,不相承領,故芒然若涉海,失其所謂,類魏惠王之聞韶樂也。
【釋文】《芒然》莫剛反。

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以賢良士為脊,以忠聖士為鐔,以豪桀士為夾①。此劍,直之亦无前,舉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運之亦无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一】。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此諸侯之劍也【二】。」

【一】【疏】四鄉,猶四方也。夫能法象天地而知萬物之情,謂諸侯所以為異也。但能依用此劍而御於邦國,亦宇內無敵。

【二】【疏】易以震卦為諸侯,故雷霆為諸侯之劍也。
【校】①趙諫議本賢良作賢聖,世德堂本及趙本忠聖作忠勝,世德堂本豪桀作豪傑。

王曰:「庶人之劍何如?」
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无異於鬬雞,一旦命已絕矣,无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一】

【一】【疏】莊子雄辯,冠絕古今,故能說化趙王,去其所好,而結會旨歸,在於此矣。
【釋文】《肝肺》芳廢反。《竊為》于偽反。

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一】。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

【一】【疏】環,繞也。王覺己非,深懷惡,命莊子上殿以展愧情,繞食三周,不能安坐,氣急心懣,豈復能飧乎!
【釋文】《而上》時掌反。下同。《三環》如字。又音患,繞也。聞義而愧,繞(饒)〔饌〕①三周,不能坐食。
【校】①饌字依世德堂本改。

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其處也①【一】。

【一】【疏】不復受賞,故恨而致死也。
【釋文】《服斃》婢世反。司馬云:忿不見禮,皆自殺也。
【校】①高山寺本及卷子本服斃其處也並作伏斃其處矣。